而所有的數據,都記錄在李哲平的積分賬冊上。
和空間內部不同,李念清無法乾涉領域外的積分狀況,所以在一區使用的「積分」,實際上並沒有和她空間所使用的積分完全掛鉤。
隻是在李哲平的不斷完善下,向著和空間積分相同購買力的方向發展。
“沒有能夠流通的現金,還是有些麻煩的。就是不知道用什麼做替代品比較合適。”李哲平抱臂遠觀,語氣平靜的說道。
這事在李念清去過五區後,也有過考慮。
隻是一區裡的事務,一直是李哲平負責,她就沒過多乾預。
此刻再提到,有很多念頭在她腦海裡打轉。
有什麼東西本身不具有太大價值,但又具有不可複製性,且容易製作呢。
第二點很好解決,現在的情況,大部分她能拿出來的,彆人都沒辦法複刻,隻需要考慮另外兩點就好。
用原先的貨幣是不行的,做記號也不行。
她不想借助或沿用原先社會帶來的公信力,這不利於她在新世界獨立。
那些紅色廢紙,就讓它成為曆史符號,或是未來的古董吧。
想了想,依靠現代工藝做水印太過麻煩,她沒有合適的機器,還要去學習具體的製作方法,過於耗時耗力。
那就隻能是依靠隔空取物的能力,在紙上做些文章。
意念沉入空間,李念清找出一張白紙,想象著在中央摳出一個“李”字紋樣。
非常細微的,紙張中央位置,缺少了部分纖維。
舉起來對光看,那缺失了的部分,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李字。
這東西,彆人想要仿製,可不容易。
李念清把中間帶字的部分裁剪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