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進。”
張容能沉住氣。
懷特卻沉不住。
逸仙行駛著,突然幾聲悶響,上萬米遠的海麵上一瞬間出現了12道水柱。
張容估算了一下海王星這輪齊射的散布,搖搖頭。
雖然不知道二戰中各國巡洋艦的具體射擊數據。
但是通過美軍1944年軍械局大量射擊數據可窺一斑:
美軍戰列艦齊射遠近散布約為射程的1.9%。
左右散布約為遠近散布的35%。
而海王星這輪齊射的這兩個數據是14%和77%。
散步界大得能裝下至少26個足球場了。
海王星還在齊射。
這些水柱就像是巨人的腳印,一步一步接近逸仙。
“逸仙,裝彈,前炮紅色染料,後炮紫色染料。”
這一輪炮擊目的是調整火控參數。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軍圈中都有傳唱度的論調:遠距離的對射情況下,目標非常容易規避炮彈。
這個言論某方麵是對的。
如果不追求擊沉對方,機動確實可以規避大部分遠距離的炮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號稱二戰驅逐艦擊沉總噸位(97800)噸、“補槍王”“專擊自家人”的——野分號驅逐艦。
在冰雹行動(特魯克戰役)中,野分頂著美國最大最強的兩艘新式戰列艦——衣阿華級的衣阿華和新澤西號的406mm火炮,逃出絞殺,最終隻死了一頭鬼子,另有3頭鬼子重傷。
由於雙方的交戰距離太遠(大約為34500),炮彈飛行的時間甚至多達50S。
所以如果交戰雙方是火炮對射,一心想逃還是做得到的。
但若是尋求擊沉/擊傷敵方,己方的機動不僅會使得敵方難以命中,己方的獲取到的各種射擊參數也都是錯誤的。
所以二戰當中的炮戰,幾乎所有的戰艦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的航速和航向。
這種情況,到了計算機更加成熟,測量儀器更加精準的時代將得以改變。
但這個時候,已經是導彈的天下了。
收到張容的命令,逸仙開始保持穩定的航速和航向斜向前進,以保證兩側艦裝上的主炮能同時炮擊。
轟~
伴隨著轟鳴,炮彈飛射而出。
炮彈落入海水,激起高達30多米的水柱。
炮彈內的染料充分地釋放出來,變成一團濃鬱不化的煙霧,如同氣球漂浮在海上。
逸仙開始糾正火控參數。
這些張容幫不上忙,艦娘終端傳遞過來的隻有逸仙的視角和逸仙的聲音,不包括各項數據。
艦裝,就是裝甲、火炮、動力、儀器、參謀、損管為一體的,強大而不可思議的東西啊。
此刻雙方都在海麵上高速地前進。
海王星以每座主炮每分鐘10發的速度傾瀉著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