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開國大典(1 / 2)

《生活在四合院裡的逃荒者》全本免費閱讀

時間猶如潺潺流水般悄然流逝,在人們不經意間已經來到了九月的最後一天。

明天,將迎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刻——開國大典。

婁氏軋鋼廠為了迎接這一曆史性的日子,特意決定給全體員工放假一天,讓大家有機會親身參與到這場盛大慶典中來。

廠裡今天下午提前下班,工人們都早早回家,今晚好好養精蓄銳,以便更好地迎接明日的盛典。

鐘正國並未直接返回四合院。他與科室裡的同事們一同前往天安門廣場。

不久前鐘正國他們曾參加過天安門的大掃除工作,對那裡的情況頗為熟悉。如今,開國大典即將在這裡隆重舉行,他們迫不及待想要目睹一下如今的天安門究竟變成了何種模樣。

鐘正國跟著眾人一起穿過中華門,來到天安門廣場。

剛進去鐘正國就發現此刻的天安門廣場地麵平平整整的。

以前沒清理乾淨的野草,渣土全部被清理一空,用上了一些高大的樹木,幾麵宮牆也是通體鮮紅,色澤非常鮮豔,廣場的中軸線上還豎立著一根高高的旗杆,看樣子得有20多米。

其實這個時候天安門廣場上的這根旗杆,根本達不到設計高度,隻有22.5米高,看著就比天安門城樓矮了一大截,

就這,還是用四九城自來水廠車間裡找到的直徑大小不一的鋼管焊接起來的。

因為時間太緊了,來不及重新鑄造,所以隻能采用這種臨時措施。雖然看起來不太完美,但至少解決了升旗的問題。

由於當時的四九城物資匱乏,連製作旗杆所需的鋼材都無處可尋。直到42年後的1991年5月1日,首鋼采用4根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旗杆,才終於滿足了設計要求。這樣一來,旗杆與天安門城樓相互映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鐘正國繼續向前走,不久便抵達了金水河畔。此時的金水橋的橋麵煥然一新,而原本乾涸的金水河也重新注入了清澈的河水。

當走到金水河畔時,由於前方仍在進行最後的裝飾工程,禁止參觀者再繼續前行。

然而,站在遠處的鐘正國仍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天安門三座城門前那塊占地1626平方米的小廣場,已不再是原來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瀝青石砟路麵。

天安門和城牆也粉刷一新,正麵的牆壁上掛著兩條橫幅,中間是教員的畫像。

在往上,就是高高的天安門城樓。

此時天安門城樓,已經被修繕粉刷一新,最頂端那些顯眼的雜草也被清理掉了。

此時此刻,天安門城樓上最顯眼的,當屬那8盞還在緊張製作的大紅宮燈。

這8盞大紅宮燈,每盞高2.23米,周長8.05米,直徑2.25米,重達80公斤,下麵綴著長長的流蘇,看上去十分的雍容華貴。

這麼重的宮燈肯定不可能做好了,再拿到城樓上來,工匠們都是在天安門城樓上現場製作的,

從還沒有製作完成的那幾盞宮燈來看,鐘正國就算看不見細節,也知道製作工藝肯定非常的複雜。

這八盞大紅宮燈陪同著共和國走過了45年的歲月,在1994年為慶祝共和國45周年華誕,這八盞大紅宮燈終於完成了曆史使命,被新式的折疊式燈籠所代替。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949年的10月1日,

鐘正國拿著小紅旗早早的前往天安門廣場,參加開國大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