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2)

忍冬想了想,晚間用飯後同宋觀舟說了起來,“少夫人還是勉力而去,反正身子不爽利,倒也不用在老夫人跟前伺候。若不露麵,恐眾人又多了心,胡亂猜測。”

“老夫人……我那婆母,是如何退到家廟之中修身養性?”

主仆二人,秉燭夜談。

忍冬回府這月餘可不是白來,她早已探了些事兒,加上不是真正的出了國公府,消息並不是全部閉塞無知。

“跟三公子有關。”

宋觀舟放下話本子,“三公子名叫裴徹,是嗎?”

忍冬點頭,她不知道宋觀舟入府來的兩年是怎麼過日子的,竟然對府上知之甚少,不過既然主仆一條戰線,她想著還是托盤而出。

這些時日她細細觀察這位四少夫人,發現與外頭傳聞有些出入,說她蠢,倒不如說她無心家事關係的經營。

而今吃了苦頭,想要捋捋,那她自然是知無不言。

“國公爺雖說是世襲來的爵位,但也是立過軍功的武將,他膝下出了四子兩女,長子裴解十九歲去世,不過他生來身子不好,世子請封時正逢他重疾在身……,就留下大少夫人與膝下一個欽哥兒。”

“過年也未見大嫂歸家。”

宋觀舟現在的記憶時需要主動去翻,忍冬歎道,“聽說大少夫人給欽哥兒拜了綦江陳先生為師,長年累月在綦江生活。”

孟母三遷?

忍冬捋了時間,“欽哥兒如今將近十歲了,奴婢也是在他小時候見過的多,不過那時府上還是老夫人管家。誰料我配出去才半年,就聽說三公子出了事兒,世子夫人尚在月子中,無奈之下勉力起身管家。”

宋觀舟忍不住好奇,“是出了什麼事?現在三公子在何處?”

“三公子同四公子年歲相當,隻是出身差了些,生在沁姨娘肚中。但沁姨娘在他十二歲時就害病死了,留下三公子一人在世,國公爺養在跟前。”

凡是親力親為的教導這個庶出兒子。

忍冬最近在給宋觀舟做些貼身衣物,她一邊穿針引線,一邊娓娓道來,“本來這府上最為耀眼的就是三公子同四公子,他二人年歲相近,關係親密,比之世子爺,四公子更像是三公子的親弟弟。”

說到這處,忍冬笑著看向宋觀舟,“曾聽過兩句閒言,不過少夫人聽了可不許惱怒。”

宋觀舟哪裡知道吃瓜還跟自己有關,懵懂點頭,“你說就是。”她的記憶裡,能翻到這個三公子的樣貌,卻十分模糊。

好似是宋問棋辭官準備回老家的一場告彆家宴,父親諸多學生前來聚會,包括了裴徹與裴岸。

曾經的她對裴岸一眼相中,同時也注意到裴岸身旁著寶藍錦緞圓領長袍的少年郎君,至於眉眼,再無記憶。

忍冬捂嘴淺笑,“說宋大學士原先看中的女婿並非四公子,而是三公子——”

謔!

真的?

宋觀舟沒有半點羞赧,倒是滿臉不解,“父親未曾與我提過,隻是後來母親重疾在身,談及婚事,我才選了裴岸。”

不否認那個時候宋觀舟看上了裴岸的顏值、地位。

以及年少時送彆宴上的驚鴻一瞥。

忍冬歎道,“等到四公子同您談婚論嫁時,三公子早早已經離開國公府,往青江峽去了,最後也失了蹤跡。”她雖在莊子上,但還是能聽到很多府內的傳言,主子不讓提,可這事兒能阻止的?

“三公子離去時隻帶著身旁的老嬤嬤九娘,一個瘸腿小廝正保,還有兩個國公爺給的護衛。”

這麼淒涼的離府,形同驅逐。

宋觀舟鳳目圓瞪,“青江峽是何地方?”

忍冬摸著疤脖子想了想,“聽說是三公子姨娘的老家,隻是走的時候,國公爺躲在書房裡哭了許久。”

哭?

宋觀舟無法想象,在她眼裡,雖說隻見過一次的裴漸已年過花甲,但跟想象中的老頭完全不一樣,因做過武將,他身姿挺拔,清瘦乾練。

不苟言笑之餘,還有疏離冷漠。

這樣的人竟然哭得滿府皆知,恐怕真的是傷心至極。

對這些事兒,宋觀舟竟是全然不知,忍冬接著說道,“聽說三公子是深夜離去,次日老夫人就得了重病,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夫人深居簡出,少有露麵。”

“怪不得,我與裴岸成親這兩年,也就一兩個月能見得著她一次,合著三公子出了什麼事,是被她謀害的?”

燭火燒得熱鬨起來,燭芯子劈裡啪啦的叫喚著。

忍冬壓低聲音,“少夫人,這事兒也沒個定論,但次年本該是三公子同四公子一起科考,府上內外誰不說要一門兩進士了……,這事兒之後,三公子再沒回來過,科考什麼的,隻有四公子如期赴考。”

四公子中了進士,二甲上榜。

何等榮耀的同時,也讓諸多人覺得遺憾,那個並不比四公子差的郎君,就此隕滅在了即將閃耀京城之前的黑暗中。

宋觀舟單手托腮,隻覺得原著就是一本渣書,竟然不提這麼好看的三公子去了何地,她聽著忍冬說著裴徹的過往,越聽越是驚奇,“如此優秀,怪不得老夫人不容他。”

忍冬抬眸,“府上無人敢說,當初三公子身邊伺候的丫鬟婆子,全賣得遠遠的。而老夫人跟前的幾個嬤嬤、兩個管事,以及世子夫人跟前楚姑姑的娘親嫂子,都被杖斃。”

謔!

“國公爺親自下令?”

忍冬搖頭,“細節的事兒奴就不知了,如今同少夫人您說這些,一是覺得這老夫人雖說餘威尚在,但早是過了氣候。如今世子夫人掌家,她雖是我跟了多年的姑娘,但野心十足能力有限,雖說蕭家儘力培養了她,可性子裡的瞻前顧後膽小怕事還是改不了,四少夫人也不必到她跟前伏低做小。”

話到此處,宋觀舟咦了一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