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萱和白景洲都很滿意老頭兒的這態度,尤其是白景洲,對顧文萱好的人,他一向不介意也投桃報李的對人家好。
他告訴賈氏族長,他和顧文萱打算在白家村建個學塾,到時候賈家村的孩子來讀書,可以和他們白家村的孩子一樣,享受書籍免費、中午包一頓熱飯的待遇。
賈氏族長對這事兒更感興趣,他不僅讓自己孫子緊急喊來了賈氏的各位族老,而且還追著白景洲問了很多問題。
不僅問他們打算什麼時候建學塾,有沒有什麼是他們賈氏一族能幫上忙的,束脩怎麼收,而且還問了白景洲他們所謂的書籍免費、中午包一頓熱飯是咋回事兒,是不是他和顧文萱在出錢貼補那些娃娃。
白景洲耐心作答,“我們計劃蒙童收一年三兩的束脩,預備考秀才的收一年五兩的束脩。”
鎮上的學塾,進學之人視所在班級的不同,每年要交六到二十兩的束脩——蒙童六兩,預備考秀才的十兩,已經是秀才、預備考舉人的二十兩。
其他村子的學塾也差不多都是這個價,和他們比起來,白家村的學塾確實相當便宜了。
至於書籍免費的這個事兒,“我們抄了不少書,以後也打算繼續找人幫忙抄書,這些書我們會免費提供給學塾的孩子們。”
抄書既可以練字又可以加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可謂一舉兩得,後續他們把抄書的活計分派給寫字好、做事認真的窮學生,窮學生還可以借機賺錢,好處又多一重。
包一頓午飯也是為了貼補村裡的這些孩子,不說讓他們吃的多有營養,起碼讓他們每天多吃一頓飽飯。
聽白景洲解釋完,賈氏族長就勸他和顧文萱,“你們兩家的男娃兒不都要念書嗎?念書很燒錢的,你們還是省著些花,彆都搭給彆人了。”
顧文萱笑,“您就放心吧,再怎麼我也不會虧了他們幾個。”
從賈家村回來之後,白景洲就去找白裡正說這事兒了。
“建學塾、請先生的一應開銷都由我和文萱來出,來念書的孩子我們還會免費提供啟蒙用書和每天一頓中飯。”
白裡正震驚,“來念書還管飯?”
白景洲糾正他,“隻是管一頓中飯,而且也不會給大家吃的太好。目前我和文萱定的夥食標準,是每人每頓給兩勺菜和兩個雜麵饅頭。勺就是咱們各家舀湯用的那種長柄木勺。”
白裡正咋舌,“那也不少了,兩勺下去差不多就是一海碗菜了。就算是十三四歲的半大小子,再加倆饅頭也能讓他們吃個七八分飽了。”
而那些五六歲的,怕是根本就吃不完倆饅頭呢。
更彆提孩子們即使是在自己家,也不見得就頓頓都能吃上乾的。
要知道,即使是附近出了名比較富裕的白家村,村裡也還是有三成以上的人家,如果不是農忙和年節,一家人的肚子基本每天都隻能勉強混一個水飽。
想敞開肚皮吃乾飯?咋,這是不打算好好過日子了?今天吃完,明天一家子就都紮脖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