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時有人能看見盤坐禪房之中的陳亦,除非是十分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否則十有七八,會雙膝一軟,直接跪下。
一襲白衣,跌迦而坐,半懸空中,緩緩浮沉。
本來就亮的腦門後,有三朵雲氣綻放華光。
一如許多神佛畫像中所畫的神光慶雲。
左邊雲氣華光中,有一個小小的人兒,小人臉上五官皆具,卻模糊難辨。
也如他一般跌迦盤坐於雲氣之中。
右邊雲氣華光中,是一枚金光燦燦的渾圓舍利。
在陳亦剛剛成就先天之時,原本居中的,就是這枚舍利。
而居於右邊的,卻隻是雲氣華光,內中並無其餘兩朵一般,各有一物居存。
但現在,居中的舍利卻被推至了右邊。
原本空無一物的雲氣華光中,此時有一枚明珠滴溜溜旋轉,綻放無量毫光。
光明透出禪房,將整個小院都映照得如同佛國神境。
而在這佛國神境之中,無論是雲氣華光,還是舍利、元嬰,抑或是那枚綻放無量毫光的明珠,都無法奪去懸在半空的陳亦的光華。
他的存在,就像是這佛國神境之中唯一的神,唯一的佛。
這顆明珠,就是摩尼寶珠。
這也是在外界看此時的陳亦的模樣。
摩尼寶珠能獨立出現於現世之中,代表著寶珠凝煉,已經由虛化實,能具現於世。
陳亦心心念念的摩尼寶珠,自然不可能僅僅隻是讓他頂在腦袋上。
此刻他人所能見,如此種種,也隻是外相。
如今陳亦自己所見,卻是真正的如同置身一片佛國神境之中。
其中之景,難以用語言描述,又儘可歸於四字:澄淨,華麗。
這方神境之中,四方無邊,頭上無天,腳下是如若黃金琉璃鋪就的大地,一望無際。
以黃金寶玉鋪就的大地,是何等難以想象的華美瑰麗?
除此之外,此境中再無他物,哪怕是一粒塵埃,澄澈、清淨得令人難以想象。
令人一觀,便是心曠神怡,好像看上一眼,就能洗去人心中的一切煩惱,能置身其中,必定是無憂。
而無憂,已是極樂。
這並非是什麼神通法力,無邊佛法,僅僅隻是澄淨到極致的效果。
世人絕對無法想象,僅僅隻是“乾淨”,就能有這般偉力,能讓人忘卻煩惱。
否則,恐怕這世間再無邋遢、齷齪之人。
也絕對無法想象,世間竟會有這等清淨之地,能讓人無憂。
事實上,世間確實沒有這等清淨之地。
這種淨土,隻存於心中。
存在於陳亦的心中。
世間常有“佛國”之稱,陳亦此時才知並非虛妄。
佛經有言: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此佛國不在世間,不在世外,而在方寸一心間。
諸佛菩薩,心中皆有一片佛國淨土。
此佛國淨土乃度己、度人、度眾生之所。
禪房中,陳亦於虛空跌坐,臉上無喜無悲。
清淨一如此時存於他心中的那片淨土。
頭頂雲氣華光中,寶珠滴溜溜旋轉不休,左右兩邊小人和舍利各自綻放清、金二色光華,輝映寶珠,更加明亮。
寶珠毫光又將二者映照。
小人形態在毫光之中,竟在緩緩改變。
變得越發完整,麵上五官越發清晰。
很快,那模糊難辨的容貌,竟漸漸顯露了出來,竟然已與陳亦有七八分相似。
那顆黃金舍利也顯得越發凝實厚重。
初入先天之時,這舍利不過小指頭大小。
在凝煉寶珠之前,已大了兩三倍有餘。
而如今,卻已大如拳頭。
僅此外相,便可見結成摩尼寶珠,種種玄妙與好處,已大得難以想象。
但陳亦知道,寶珠雖然已由虛化實,現在卻還未競全功。
本來寶珠由虛化實,是最難的一步。
陳亦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在他進行到這最難的一步時,卻忽然有種莫名的感覺。
就好像冥冥中有種無形之物降臨,讓他知道,他接下來要做的事,一定會順利,一定能成功。
事實上也是如此。
還沒等他用力,摩尼寶珠就從虛幻的識海中,一躍而出,衝上了頭頂三華雲光。
而且還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壯大,壯大自身,也壯大他於佛、道二法上的修為。
這種莫名的順利感覺,一直持續到陳亦即將一腳踏出先天四等,就要直入五等之時,才豁然消失。
讓陳亦有那麼點悵然若失。
卻在一瞬間被他斬去。
這時,一顆明珠,於他心中的那片淨土中一躍而出,高居於“天”。
如大日淩空般,將這片清淨澄澈到極致,卻一無所有的土地,增添了第一樣物事——光明。
無量光明綻放,又於“天”上緩緩流動彙聚。
似在勾勒作畫一般。
與此同時,陳亦頂上三華居中雲光內,也發生著和“淨土”中一模一樣的景象。
流光緩動,片刻間便勾勒了一個輪廓。
雖然虛幻不清,卻已經可以看出,這是一尊有著四條臂膀的人形輪廓。
無論是雲光中的摩尼寶珠,還是“淨土”裡的“大日”,都被這尊人形輪廓的四臂之一托於掌中。
端坐於“天”,無量毫光,普照這片淨土。
黃金琉璃大地,愈發通透燦爛。
原本如混沌一般的“天”,被這無量光明照耀,大地反照,漸有流光如雲煙一般緩緩彙聚。
淨土之上,這才似乎出現了一片真正的天空。
這天幕卻是一片淡金之色,“雲朵”也是一縷縷流淌的如煙明光。
就在這時,新誕生的天空,突然又起異變。
天外,一陣劇烈的顫動,似有外物想要衝進這片淨土。
片刻間,便將新生的天幕,撕出了一道口子。
一種無形無質的龐大壓力,頓時充斥這片淨土。
浮光如影,漸聚成形。
淡金的天幕之中,出現了一張極美的臉龐輪廓。
散發著奪目的光輝,璀璨得讓人看不真切。
光輝之中,那若隱若現的線條輪廓,已窮極凡人所能想象的美。
竟和當初陳亦在白蛇世界中,那位女仙之首的驚鴻一現。
就是那驚鴻一現,就已經給陳亦留下了一道至今不可磨滅的傷。
“看”到這張臉的出現,陳亦不驚反喜。
終於等到了……
禪房中,陳亦此時也顧不上追究先前那股莫名降臨的順利感到底是什麼。
摩尼寶珠成功凝煉的喜悅,還有這個禍害他這麼久的禍端終於被逼了出來。
一直微皺的雙眉舒展開來。
所謂道傷,根本無形無質、無蹤無跡。
說它存在,你無處去尋。
說它不存在,卻又如附骨之咀般,難以抹去,無時無刻不在蠶食著他。
以道為名,是因為這本就是那位女仙之首竊取天地元炁得來的力量,本就是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