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六年的三月,趙安陪著宋應星一起查看了科學與技術學校的各個學科,在宋應星的安排下,短短半年的時間。
就安排了諸多的研究小組,如農業方麵的《乃粒》(穀物)。
服飾方麵的《乃服》(紡織)、《彰施》(染色)。
食品方麵的《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曲蘖》(酒曲)。
工業方麵的《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煆》、《燔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和《珠玉》。
趙安也趁著這個機會,愈加的發展了很多的工坊,貼彆是造紙工坊,可謂是趙安的重點發展對象。
除此之外,趙安還與宋應星討論了一下書寫工具的改良,毛筆字漂亮是漂亮,但是書寫起來太慢了。
於是趙安將後世歐洲的羽毛筆,以及鋼筆的思路,提供給了宋應星,希望他能夠突破一下現在書寫方式。
但是趙安對於現在就造出來鋼筆,這件事並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 畢竟還差了太多的東西 ,後世的第一支鋼筆是18世紀才出現的,與如今差了200年,趙安希望的是可以將二者結合一下。
趙安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儒學或者說知識分子,能夠幾千年的在中國占據統治地位?
這其實是這個集團對於知識的壟斷。
後世的人都知道,科學技術是需要不斷積累的,畢竟一些實驗或許做一次就需要幾年的時間。
而實驗是具有可重複性的,隻要一位科學家做了,另一位科學家做了也是一樣的。
所以後世才有了各種各樣的論文庫,使得所有的科學家可以查閱論文,互相引用。
這樣的製度極大的解放了科學家的工作,使得他們隻需要去研究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是質疑那些他們覺得有問題的東西。
而中國的這些士族,大多是儒家的人,他們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資料庫,很多的科學知識,隻要他們覺得不利於儒家的,他們就不會推廣。
即使這中間,有那麼的幾個天才,發現了很多的科學知識,在這個天才死去之後,沒有繼承者來繼續的研究,也很快的會衰落下去。
因為他們沒有完整的傳承,這樣的科學是走不遠的,沒有科學的積累,也是無法培養出推陳出新的人才的。
華夏自古以來就不缺乏聰明人,為什麼在後世的科技大爆炸的年代,中國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甚至於倒退。
但是在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後,那麼多的中國人出國留學後,又能很快的成為非常優秀的科學家?
不是華夏的人對於學習科學技術不行,而是華夏的傳統文化,不允許聰明人去學校科學文化知識。
在他們眼裡,除了天天的研究去如何忽悠人。
其餘的一切東西都是,“奇技淫巧。”
一句“奇技淫巧”,使得我們與後世的科技發展落後的兩百年,直到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後。
儒家才知道,就是他們看不起的那一套“奇技淫巧”,按下了儒學高貴的頭顱。
趙安希望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可以給科學技術,留下傳承的地方。
建立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科學文獻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