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渝州新城的建設,趙安是非常上心的,渝州在後世與成都並稱為西南雙子星,算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兩座城市。
特彆是在軍工廠方麵,後世渝州的軍工廠非常多,因為渝州多山,非常利於隱蔽,所以趙安打算將核心的研究人員全移到渝州。
新城的建設,趙安采用後世的城市規劃,這次下水道必須安排上,自來水也必須安上。
不過現在由於還沒有加壓機,所以隻能應用自然水壓差,趙安特意從幾處高一點的山上找到了泉眼。
然後從泉眼引水到新城區,引水的管道采用經過特殊處理的竹子,連在一起。
下水道則采用磚頭砌成,趙安隻是將下水道和自來水的設計構想告訴了工匠他們, 具體的城市規劃還是 讓他們來做。
新城區的規劃做出來之後,趙安接下來做的就是大量的吸收難民。
陝西民變使得陝西大量的流民入川,流民入川帶來了很多小規模的騷亂,現在的糧價又開始飛漲了。
趙安再次的用出了以工代賑的方案,隻不過現在他吸收的難民更加的多了。
此時的大明,已經不僅僅是陝西、陝西鬨農民起義了,各地都開始陸續的鬨起了農民起義。
其中還夾雜著白蓮教這樣的邪教造反,不過說穿了其實就一個原因,那就是大量的底層百姓活不下去了。
餓死也是死,造反也是死,那還不如死之前搏一搏,俗話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嘛,真是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人就會爆發出一股莫名的勇氣。
此時的農民起義軍可謂是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六月初,王嘉胤犧牲,部眾共推王自用為領袖。
七月間,王自用與老回回、八金剛、掃地王、射塌天及高迎祥、張獻忠等共三十六營、二十餘萬人馬會聚於山西。
李自成此時跟隨自己的舅舅高迎祥,自號為“闖將”,並與張獻忠部會合。
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個最重要的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聚集到了一起。
此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定下的“廣寧道遠,當先據古屯,築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以漸而進”,這一戰略被質疑。
在大淩河城將築成之際,兵部尚書梁廷棟被罷。
這時明朝中央廷議認為“大淩荒遠,不當城,撤班軍赴薊。”
於是邱禾嘉乃撤防兵,隻留班軍萬人以守。
後金兵聞此事,乃於八月初四日發兵逼大淩城。掘濠樹柵、四麵圍合,另派軍截錦州大道。城中兵出戰,全敗還。禾嘉聞之,與總兵官吳襄、宋偉合軍赴援,敗還。
又夜渡小淩河,駐長山,又敗。監軍道張春、副將祖大樂等被俘,主將張吉甫等戰死。
祖大壽等堅守不敢出城。而援絕,至冬,大淩糧儘,後金兵招祖大壽降,祖大壽殺副將何可綱、張存仁等降後金。
原本按著孫承宗的築城戰術,可以緩緩的壓縮建奴的生存空間,同時避免與建奴野戰,發揮明軍的炮火優勢。
不過由於明朝內部的黨爭,在孫承宗所在的黨派在中央的黨爭失利之後,他的戰略很快就被拋棄,建奴再一次的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