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宗門小比與問道(2 / 2)

李慕玄定睛細看,這二個題居然是讓闡述對道德經二個章節的理解。

李慕玄不由得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還好我上一輩子熟讀道德經,這一世終於可以用上了。

第一題,請你談談,你對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一章的理解。

李慕玄先是默寫出來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一章,然後再進行了闡釋。

默寫‘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理解‘名聲和生命相比哪個更為親近?生命和財富相比哪個更為貴重?獲取名利和丟失生命相比哪個更為有害?

過分愛好名利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分積斂財富就會招致更大損失。

所以懂得滿足就不會遭受就不會遭受困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能保持長久。

有得必有失,好的名聲需要很大的付出才能維持,可能是付出物質也可能是付出精神,而且盛極而衰,名聲發展到了頂點再怎麼走也是下坡路了。

所以要懂得知足,在聲望鼎盛的時候隱去,避免受辱。

張子房為什麼是漢初三傑唯一一個全身而退的人,就是因為他知道這個道理。

曆史上大部分得以善終的名聲鼎赫之

人,諸如範蠡,石守信,孫武,郭子儀等人都選擇在自己聲望最頂峰的時候隱退,大抵就是這個道理。

過分積累財富而不知足也會招致滅亡,乾隆時期的和珅,二戰時德國的猶太人,元末明初的沈萬三不都是因為過度斂財而導致的災禍嗎?’

第二題,請你談談,你對道德經上德不德,居實而不居華這一章的理解。

李慕玄先是默寫出來道德經上德不德,居實而不居華這一章,然後再進行了闡釋。

默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理解‘上古時代崇尚德行,而不以“德的準則”來約束社會,所以有德。

當下社會必須用“德的準則”來約束人民,所以無德。

上古君王及其追隨者,順應自然而無私為,仁愛他人作貢獻而不圖私利,做義理相稱的事而有所作為,以禮行事而不求回報,依然奮臂相迎而不推辭。

所以說如今不古啊,早已失道了。失去“道”之後就有了虛假的“德”,失去“德”之後就有了虛假的“仁”。

失後“仁”之後就有了虛假的“義”,失去“義”之後就有了虛假的“禮”。

這種虛假的“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與禍亂的開端。

由此,那些所謂的“先知”,隻不過是“道”的虛華表象,實際上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麵不居於淺薄,心存樸實而不虛華。

由此要舍棄淺薄虛華而歸根於樸實教厚。

道,德,仁,義,禮。對人的約束性越來越強,對人的約束性越強就證明道德越敗壞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