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
“行遠啊,你怎麼看?”
“曹教授,你這是在為難我嗎?我對社會學可是一無所知。”
“你就彆謙虛了,整個曆史係誰不知道就數你鬼點子多。說錯了也沒關係,萬一要是碰撞出火花呢?”
“讓我先想一想……徐奉振教授您看是不是可以這樣……徐教授,這隻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不對的話可千萬彆見怪。”
“怎麼會呢,可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按照行遠教授的思路整個課題都活了。不行,我得趕緊去安排。熏賢啊,我就不招待二位了,事成之後一定請二位好好的喝一場。”
……
還有這次。
曹熏賢和他的好友首爾大學心理學方麵的頂塵專家崔明石聚餐喝酒,把班行遠帶去了。
看到好友情緒不是很高的樣子,曹熏賢就問道“明石啊,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嗎?看上去很不高興的樣子。”
崔明石說“也沒什麼,就是一些研究的事情。新觀察到了一種心理方麵的問題,我感覺這種情形應該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各個曆史階段普遍存在的。”把那種心理狀態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之後接著說到“但是,熏賢啊,你也知道心理學是一門發展比較晚的學科,雖然我正在關注的這種情形也有不少的記載和案例,但是因為全都是近現代的,還遠遠不夠。時間跨度太小了。”
曹熏賢問道“曆史資料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然了,時間太短的話這個研究就會缺乏深度,研究價值會大打折扣。對了熏賢,你是研究曆史的,有沒有關注到曆史文獻中相關的一些記載。”
曹熏賢說到“怎麼可能有呢。都是記載人記裁事,誰會去記一個人有沒有心理方麵的問題。你覺得呢行遠?”
“我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班行遠說道“雖然不會記裁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但從一個人的個人成長經曆,特彆是一些文學作品中卻可以梳理出來。就如同崔教授接診的時候從來都不問有沒有心理疾病,而是通過個人的生活工作狀態去判斷。”然後班行遠舉了幾個例子,簡要介紹了他們的個人經曆以及可以反映那種特殊精神心理狀態的個人作品,經過一番分析後說“你們看是不是和崔教授說的情況非常一致。”
崔明石教授思考了一番後有些振奮地說道“真的很相符啊!這種情況多嗎?”
“應該會有很多,而且古今中外都有。”班行遠說著又舉了其他的幾個例子。
崔明石聽了,非常高興“這可是太好了。隻是要查閱很多曆史資料,怕是有些困難啊。”
班行遠提建議“可以聯合曆史係一起做,明石教授關注的這一情形在曆史方麵也很有研究價值。你覺得怎麼樣,熏賢教授?”
曹熏賢思考了一會,說“行遠說得很對,明石啊,這件事你牽頭,起草一個報告,我們兩家一起做。越想越覺得可行,真是開創性的啊!”
崔明石想了一會“我覺得應該由熏賢教授牽頭,雖然想法是我想到的,但是整個研究思路卻是行遠提出來的。”
曹熏賢說“你不了解行遠,他不會在意的。而且,行遠現在的身份有一些尷尬。”說著把班行遠的情況講給了崔明石。
崔明石也很是憤怒,略去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