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西有些村野趣,都拿了!”
……
一番招搖之下,不多時他給皇孫買特產的消息就傳進了都司衙門,再有兩日,陳指揮使大約是打聽明白了,就派了人來跑腿,告訴他甫州的百戶位置辦下來了,稍待幾日就有文書送來,隻不過甫州那邊有異議,所以暫且委屈用試百戶的名頭,但隻要他展現自己的本事,這百戶之位板上釘釘。
“勞陳伯父看重,我若有了功勞,必不忘伯父!”明昭麵上興奮道謝,心裡嗤笑一聲把人送了出去,轉頭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什麼試百戶不試百戶的,這個位置應當是叫總旗過渡用的,說白了就是實習期,正經排位根本沒有試百戶,百戶就是百戶,這是生怕他對甫州太和睦啊!
二十日的功夫轉瞬間過去,在明昭正式拿到公文印鑒的時候,明彰融入了昌州的指揮都司,探聽到幾條消息,一是陳指揮使是上一代才來的昌州,並不算昌州本地人,二是李同知出身昌州本地,幾代人都在這裡,所以平日裡陳指揮使也未必能支使動李同知。
但陳指揮使調往西南平過亂,是實打實有功績在身,所以都司管轄的兵士都更服陳指揮使。
至於明彰接的那個同知位置,已經空了一年多,陳指揮使和李同知沒少為這個位置角力,偏偏上麵直接扔來人占了位置。
這個情況與明昭的猜測差不多,而且比想象的更好,實際上陳指揮使的位置是穩固的,雖然來的時候很煩這個人,但是去了甫州這就是他的靠山人脈了,地位穩才是好事。
至於李同知?不說他背後的勢力如何,首先他的能力就不行,鬥不過陳指揮使就是鬥不過,再一個,他們家一個外來戶,怎麼和本地人站一塊呢?這完全帶不來任何好處,本地人要的隻是衝鋒陷陣的先鋒,不是要瓜分利益的同謀。
所以一家人開完家庭小會後,一致覺得現在就是繼續和陳指揮使走近,但是不要辦什麼事,立個不聰明的人設就是,至於那個李同知願意做事就做,隻要不叫明彰簽押負責就行。
總而言之就是,先混著。
安頓好家裡,明昭包袱款款的預備往甫州進發。
這裡包袱隻是過於謙虛的說辭,實際上明昭出發的那一天,身後跟著足足兩輛車——
在明昭騎馬的情況下。
張若華實在放不下心,說什麼都覺得兒子孤零零的前往外地的軍營很淒涼,吃的用的一個勁往裡塞,明昭拿出來都沒用,這個時代真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去了再買,隻說鋪蓋就來之不易,所以最後明昭隻有妥協,左右紈絝的人設已經有了誇張一點沒毛病。
剛才有了出遠門的經曆,加上最近的鍛煉,路上明昭很適應,晃晃悠悠就到了甫州,歇了一晚之後領著人精神抖擻的去往衛所。
甫州的衛所位於良鄉,因此在當地又被稱為良鄉衛,但這裡實是一個千戶所,和邊衛的設置並不一樣,官文上亦是以千戶所為準,良鄉附近山脈和緩但層層疊疊,地勢複雜,良鄉衛占據了地勢平緩的一片建立了衛所。
明昭打馬到衛所跟前,手上不停地勒了馬,眼裡卻全是迷惑。
以他貧瘠的見識來看,他這都走到大門前了,總該有輪值站崗的兵卒問一問,結果放眼過去掃一圈,土黃的牆和木頭搭的崗哨倒是中規中矩,就是缺了些人氣——
要不是他眼神不錯,都看不見崗哨上有人!
明昭打馬又往前了幾步,奈何仍然一派寂靜,他又不敢硬闖進門,崗哨是崗哨,大門是大門,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