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仙來到韓禮家,看了半天戲,除了聽出來,韓淩雪闖了禍外,其他一無所知。具體闖了什麼禍,他們說的東西又是什麼。
好在韓霜梅雖然容易上頭,但語言組織能力還是不錯的,當下就把這中間的事情,言簡意賅地同張逸仙說了一遍。
原來前些時候,為了籌備皇帝壽辰,宮裡對外發放了招祿榜。
前幾世張逸仙也有所了解,所謂招祿榜,就是向天下百姓發布告示,說皇帝要過生日了,你們誰家裡要是有寶貝,都可以向皇帝進獻。
但是皇帝貴為天子,作為北黎最有權有勢的主,還能缺了寶貝?
這就不得不提操辦這件事的人,禮部尚書劉溫,而劉溫之所以這麼做,全因為他的背後就是三皇子白啟勝。
如同戶部尚書是大皇子的左膀右臂一樣,禮部尚書同樣是三皇子的左膀右臂。
北黎的皇帝有三個最寵愛的皇子,大皇子,三皇子和六皇子。
大皇子善於文韜武略,治國安邦平天下是他的政治理念,所有皇子中,唯有大皇子的行事風格最像年輕時的天子,所以深得皇帝青睞。
六皇子則與大皇子相反,最會隱忍,永遠一副病懨懨的狀態,對誰都客客氣氣的,在所有皇子中最不起眼,但實際上心思縝密,冷酷無情,出手果斷,武功奇高,皇帝覺得其最有帝王之心。
前兩位皇子或多或少都有些真本事,唯獨這三皇子,他一沒有文韜武略,二不善於隱忍,蟄伏,惹是生非更是家常便飯。
就這麼一個不學無術的主,偏偏也深得皇帝的賞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皇子有點小聰明,鬼點子多,最善於揣摩聖意。
說白了,就是最擅長拍他老子的馬屁。
就拿這次皇帝壽辰來說,禮部本來想按照往年的流程操辦,他卻彆出心裁,讓劉溫弄了個招祿榜,隻要是寶物,都可以進獻給皇帝。
最開始那幫大臣全都不讚同,畢竟一旦招祿榜貼出去,到時候進獻的寶貝指不定是什麼東西,商賈鄉紳還好,但普通百姓,能見過什麼寶貝,萬一弄點什麼破爛過來,如何對皇上交代。
可三皇子不那麼認為,他告訴劉溫,要設立一個專門的審核部門,不能什麼東西都遞到皇帝麵前,要獻就獻最好的。
劉溫不明白,這麼做雖然可以避免出現問題,但皇帝什麼寶貝沒見過,民間進獻的能有什麼好東西。
三皇子給了劉溫三個理由,立刻就讓這個禮部尚書佩服得五體投地。
首先,對於皇帝來說,民間進獻的寶貝或許沒什麼新奇的,但是這種體驗是新鮮的,皇帝也是人,常年久居宮中,身邊到處都是禮法製度,未免讓人枯燥,自己這招祿榜,隻要能讓皇帝笑一下,那就算成了。
第二,讓劉溫設立審核部門,好的當然進獻給皇上,那剩下的呢,也不用還回去,對上就說篩掉了,對下就說進獻了,東西咱們自己留著,隻要能值一個銅板,那也是錢,全國那麼多人進獻,咱們從中不就大賺一筆嗎?
第三,可以找人散布一些流言,比如一旦進獻的寶貝被皇帝看重,說不定就能給個官做,這些捕風捉影的事情,肯定會吸引大批的有心之人,這場盛事由你我操辦,到時候在其中吸納可用之人,鞏固朝中地位,正所謂一舉兩得。
所以最後,劉溫力排眾議,招祿榜便出現在了北黎各大城鎮之中。
事情果然不出三皇子所料,反響熱烈。一來這事在北黎算頭一回,二來進獻就可能當官的流言一出,獻寶貝的人那是爭前恐後,絡繹不絕。
這其中就包括了萬戶商行。
萬戶商行作為北黎最大的商行,對招祿榜有自己的理解。
招祿榜雖然看起來是朝廷向百姓征集皇帝壽辰的賀禮,換個角度看,實際上也是百姓在為皇帝賀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