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真材實料大唐太子(1 / 2)

《母後成全,我章懷太子隻求速死》全本免費閱讀

這之後局勢的發展又如何呢?

武德貞觀年間,連續用兵之後,原本屬於吐穀渾的舊地,河、鄯、廓等州先後就隸屬於大唐。

由於地塊較小,大唐在這些地方便建立了州郡,並沒有設立都護府。幾州整體上屬於隴右道管理。

但要明確認識到的是,這些州郡原本就和吐蕃相鄰,以往,吐穀渾投奔大唐也是因為被吐蕃欺負的不行,自己又打不過大唐,於是隻能投奔看起來比較和善的大哥哥啦。

自從吐穀渾全麵內附,大唐於吐穀渾舊地的噩夢也開始了。

原本有吐穀渾作為緩衝地帶,吐蕃和大唐基本上很少直接交手,但後來,吐穀渾舊部雖然還散落在這片舊地上,卻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土地漸漸被吐蕃蠶食。

還間接危害了被大唐設置了州郡的河、廓等州。

到了唐鹹亨年間,這種矛盾就更加直接,更加劇烈,到了大唐不發出大兵和吐蕃決戰不行的地步。

大非川之戰,爆發了!

舊吐穀渾之地同樣連接西域諸國,而這一次衝突爆發的導火索,便是吐蕃聯合於闐攻陷了安西四鎮中的十八個州,同時還威脅到了龜茲撥換城。

大唐若是再不出兵,就是縮頭烏龜了!

於是,為了保衛西域諸州,唐軍和吐蕃軍在吐穀渾舊地大非川展開了一場大戰。

大非川的範圍,東至磧石,西至伏羅川,南至烏海,自古以來都是進軍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海拔大約在4000米左右。

具體戰況先放在一邊,隻說這個交戰的地點,對於唐軍來說就是大大的不利。

4000米的海拔!

這個條件可不容小覷!

就算是在現代醫學昌明的年代,4000米將要產生的高原反應對於普通人來講都是相當棘手的一個難題。

因為,這種反應根本不是依靠人力,不是依靠堅定的信念就可以支撐的。

遠距離出征的唐軍踏上大非川立刻就會被強烈的高原反應困擾,戰鬥力大減。

於是乎,你就可以看到,大唐強盛的時候,也會大規模的接納那些部落將領帶領自己的部族來投靠。

大唐的統治者當然明白,這些人,他們的忠心都是值得考驗的,反複其實是常態。

但是,這些首領,和他們統禦的部族成員全都是正宗的高原生活人士,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形,習俗,同時,對於那種生活環境也是適應的不得了。

你平原上生活的人,猛地登上高原,便會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可人家呢,行動自如,絲毫痛苦都沒有。

這就是土生土長的力量。

那麼,為了打贏對外的諸多戰爭,又或者是對這些已經歸順的高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大量吸納原有人群就是應有之義了。

除開高原反應以外,另一個戰場上非戰鬥力的決定因素還是和海拔緊密相關。

古代戰爭嚴重依靠攻城、戰馬突襲等戰術,很多戰術都圍繞著衝鋒陷陣而展開。

而這些戰術所需要的便利條件是什麼?

便是一個便於攻擊的俯角!

想想看,那些鐵騎雄兵他們從高原上從上往下俯衝的時候,那種氣勢,是不是特彆的嚇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