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決定好好睡覺,協調工作和休息,遠比醫生告訴病人“你一定要早點睡覺,不睡覺是會死的”,或者醫生整天在後邊拿著鞭子大喊“再加班,再加班是要沒命的”,這樣的方式固然能有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效果,那也是蜻蜓點水,今天稍稍早了十分鐘睡覺,明天又會忙到半夜還在啃夜宵。
所以病人還是要自己自發的想明白一些事情才會對之後的行為改變有比較大的幫助。
靠說的能說動多少呢?
對於精神錯亂也好,幻覺也好,雖然病人會因為意識混亂而出現短暫的無法應對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但是一個智商比較高的病人,通常能夠更好的應對這種精神上的躁動和不穩定,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數學家約翰·納什了,在《美麗心靈》那不電影中,納什以超凡的智慧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頂尖的學術機構中大放異彩,並且還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獎。
然而納什卻是在很多年的漫長時間裡受著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間歇性抑鬱症的困擾。
但是他仍然憑借優秀的認知能力在學術領域大放異彩,為人類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李牧也有著很高的認知水平,他對自己的情況看上去敘述的很淩亂,實際上卻是分析地很清楚。
他發現家裡浴室的問題知道去鄰居那裡檢查是否存在浴室漏水,懷疑自己撞到了小區裡的貓就想著是不是可以通過檢查車輛上的痕跡來排除這一可怕的想法和擔憂。
這種麵對問題和勇於接受結果的勇氣都是優秀認知能力的體現。
可是為什麼明明已經是比較清楚的問題,他卻走到了最後一步不願意麵對了呢?
“但是什麼?”沐春繼續問道。
“但是,我在想那些失憶並沒有發生在特彆嚴重的事情上,而是發生在我不願意承認的時候。”李牧儘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用‘你明白嗎’的眼神看著沐春。
他的眼神和剛才的遊離很不一樣,現在的李牧,眼神裡是渴望弄清楚,是希望沐春能夠理解他的意思。
沐春get到了,既然你要我理解你的意思,我不如更進一步,直接把你想要我知道卻不敢從你口中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好了。
人嘛,經常就是這樣的,在戀愛中就尤其常見了,明明想見麵,卻問對方,“你最近好不好?”其實意思是,“我想你了,我想見你。”
明明是心裡有事,卻說,“沒什麼。”
“真的沒什麼?”
“沒事,早點睡吧。”
男生去睡了,結果女生發了一條朋友圈——隻有黑夜陪我一起孤獨。
對沐春來說,李牧希望他理解他表達的意思,沐春就準備好了更進一步。
這種timing的把握也算是身心科醫生經驗積累的一部分,既需要看不同的病人,也需要看不同的事情。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