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西院,一間客房內。
“那晚的黑衣人,他的身法和傾月竟有八九分相似,他們定是師出同門。那這黑衣人和陽州又有什麼關聯呢?他身上是否也中有蠱毒呢?”
餘清玦坐在書案邊,暗自沉吟。
一縷強勁的秋風吹進窗戶,他連忙放下手中的書本,掩上了窗戶。
室內光線一下子暗了許多。
餘清玦遂從抽屜裡拿出蠟燭,點燃之後打算繼續看書。
帝都的深秋已經很冷了,再過些日子就該下初雪了。可餘清玦行軍生涯十餘年,又是自幼習武之人,他平素不喜烤火,認為那會降低身體的敏銳感。
“冬日將至,對於富貴人家,不過是期待著冬雪和大小年;但對於平民甚至難民而言,又有幾家是歡欣的呢?”餘清玦聽著呼嘯的秋風,小聲喃喃。
忽然眼前浮現出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子倆為了生計,在冬日的料峭寒風中仍然堅持擺攤賣字畫。
可冬天實在太冷了,小男孩的手腳都凍得通紅。可他從沒有說過一句冷,因為他再冷母親也用銅板換了一雙破舊的布鞋給他穿。而他母親,卻隻有一雙草編的鞋。
他都不知道母親是如何能忍受穿著那樣一雙草鞋,踩在三尺厚的雪地裡一站就是一整天的。
有一次,一個富貴人家的馬車夫拉著裝滿炭的馬車經過。那炭裝的實在太滿了,路上一顛簸,頓時滾落下好幾大塊。
路邊的乞兒一個個滿眼放光,眼見馬車走遠了,立馬蜂擁而上去搶雪地中的煤炭。
這個小男孩手腳迅速,搶回了兩大塊,想著今夜母親定能暖暖和和地睡個好覺。可沒成想,他回到和母親住的小破屋,剛燃起一塊炭,還沒等它燒紅,母親進來就撞見了。
“這炭哪裡來的?”母親似乎並不高興。
“路上撿的......反正人家不要了,我想拿回來給你暖暖身子......”小男孩隻好老實交代。
“明天還給人家。”母親的語氣不容置疑,她蹲下來愛憐地摸著男孩的頭,語重心長道,“修兒,母親從小就和你說過,‘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哪怕如今我們窮些,但該有的骨氣還是要有的。”
於是第二天,男孩帶著剩下那塊炭,蹲在路邊,等那個馬車夫再次出現時,就攔下他的車,伸手把炭還給了他。
那馬夫看著一個衣著單薄卻倔強地把一塊炭呈給他的小男孩,著實驚了驚。他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這個男孩,摸著胡子歎道“孩子,你定前途無量呐。”
後來馬車夫推薦男孩去他主人府上打雜,他和母親終於不用在冬日的大街上挨餓受凍。而且,他們在那裡也能享受炭火的溫暖。
窗戶縫中透進來的風吹得蠟燭的火晃了晃,晃得餘清玦的思緒又回到了現實。
他恍然發現,自己竟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冬天再也不習慣用炭了。約莫是上了戰場之後,或者更早一些,是母親和他分開的時候。
似乎自己一人,冷清慣了,也省去了燃炭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