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但凡是一位人性尚存的君王或者將領,比如秦高帝苻登。人家就算走投無路,被逼無奈,也不會去吃自己治下的普通百姓,而是隻吃敵人死屍。
一乾唐朝以前的觀眾不明真相,紛紛吐槽道:
【漢征南將軍薑維:守不住城,倒不如先詐降對方,韜光養晦,再圖後效,吃人有些過分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當年韋孝寬守玉璧,以區區七千人馬阻攔東魏四十萬大軍,兵力何等懸殊,戰況慘烈無比,也遠遠沒有到吃人的地步。】
【唐太宗李世民:四舅姥爺,玉璧之戰前後曆時不過兩月,糧草充足,全無匱乏之憂,自是犯不著吃人。】
【北周武帝宇文邕:孝寬乃是我大周戰神,能用區區兩個月擊退敵軍,殲滅敵人七萬,甚至連高歡都因謠諑紛紜,鬱鬱而終,這是他的本事所在。張巡若有此等戰力,也可以用兩個月解決掉戰事,而不是拖到非得吃人不可,可見其軍事才能之低劣。】
【北周武帝宇文邕:等等,你叫朕什麼?你是朕的外孫?】
貞觀位麵,李世民看見這句話,眸中掠過一絲懷念的光。
倒不是懷念宇文邕,畢竟他也沒見過這位舅姥爺。
而是想到,母後小時候就生活在北周帝宮中,由宇文邕親自撫養教導,視若親女,待如珍璧,也許這一刻就坐在宇文邕旁邊觀看。
您是這世上最好的母親。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舊很想念您……
他閉上眼,沒有再說話。
另一邊,宇文邕許久得不到回複,隻得將滿心疑問放到一邊。
仔細想想,這個疑似自己外孫的人,說得確實有些道理呢。
管中窺豹,難見全斑,張巡之事究竟有何因果緣由,還需深入了解一番,再下結論。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兵仙韓信:我覺得吃人之事,主要責任不在張巡。睢陽在本朝屬於碭郡,乃是無險可守的中原腹地,四戰之地,援軍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長驅直入,救城於水火。如非有人從中故意作梗,何至於落到這等孤立無援的絕境。】
【嶺南聖母冼英:按照我們消滅侯景的經驗,揚州、江州方向如能派一支水師過江支援睢陽,縱然不能解圍,支援一些糧草總能做到的。】
【豫州刺史祖逖:本朝收複豫州也是同樣的路線,就是不知為什麼沒人支援張巡了。】
【隋文帝楊堅:可能是因為睢陽是王氣盤踞之地,所以不敢輕易進兵,本朝盛傳,五百年後睢陽當有天子興,朕正在考慮給此地改個名。】
後世觀眾扶額,陛下快彆折騰了,就是你改的名,兜兜轉轉送了人家一個國號。
睢陽出天子,此則預言流傳甚廣。
這位天子就是趙匡胤。
楊堅在開皇十六年,將睢陽改名為「宋州」,後來,趙匡胤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以「宋」為國號。
【商王後婦好:吃人怎麼啦,人本來就是最好的食物祭品。我們大商每次出征或戰勝歸來都要殺一批俘虜和貴族,灑滿朱砂,進行人祭,隨後烹煮吃肉,孤還經常擔任祭祀主持者呢。】
萬朝觀眾:???
什麼叫做文化差異,這就是了。
殷商王朝的人祭人殉文化給後世文明社會,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巨大衝擊!
……
【廬陵太守歐陽修:各位有所不知,張巡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
【廬陵太守歐陽修:給你們看我寫的《新唐書.張巡傳》全文:張巡,鄧州南陽人。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誌高邁……】
片刻後。
觀眾看完歐陽修的文章,了解到事情始末,不禁喟然長歎。
【梨洲先生黃宗羲: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所以,張巡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高皇後呂雉:張巡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擅長征戰沙場,而且軍紀嚴明,雖然睢陽城中的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實屬難得。】
【河東君柳如是:在我心中,張巡是能和嶽武穆、鄭延平相提並論的一代英傑,抗夷狄以保江淮之地,功勳猶高。】
【廬陵少年文天祥:「為張睢陽齒」,張巡雖然不曾出生在睢陽城,卻在後世人的印象中與這座城池緊密相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宋武帝劉裕:什麼是「張睢陽齒」?】
【廬陵少年文天祥:武帝陛下好,就是說他被俘之後臨危不懼,寧死不降,痛罵叛賊,被刀擊中嘴,牙齒儘落而不屈——因以形容一種貫徹長虹的浩然正氣。】
【景泰帝朱祁鈺:歎息,閣下在扼腕感慨張巡的命運時,可曾想到自己拿的也是同樣淒涼壯烈的劇本?】
【廬陵少年文天祥:啊這,真的嗎?我剛中了狀元,因為服喪準備回家守孝隱居,這位陛下你莫要嚇我。】
【景泰帝朱祁鈺:建議你回家後放平心態,該吃吃該喝喝,這是你人生中最後一段安寧的時光,然後就......】
觀眾等了半晌不見下文,險些昏迷。
快來人,把景帝叉出去!
最可氣的就是這種話說到一半,忽然不說了。
是啊,你是快樂了,有沒有想過我們大家的感受。
半夜睡不著都要爬起來,嘶吼著問出那一句:然後呢,然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隆武帝朱聿鍵:唉,景皇在感歎張巡、文天祥的命運時,可曾想到自己最信任愛重的臣子也走向了同樣的結局?】
【景泰帝朱祁鈺:???】
【景泰帝朱祁鈺:你回來把話說清楚,廷益出什麼事了?!】
【金陵女史王貞儀:隆武帝在感歎張巡、文天祥、於謙命運的時候,可曾想到自己的養子未來也同樣以身許國,千秋碧血,含恨而終?】
【隆武帝朱聿鍵:那必然是沒想到的。】
【安樂公主李裹兒:誰來照顧一下年代靠前觀眾的感受,本宮一個字都沒看明白!】
【詠絮才女謝道韞:沒人接在後麵繼續感歎王貞儀的命運了嗎?】
【金陵女史王貞儀:……很遺憾,沒有呢,我暫且逃過一劫。】
【東晉江州刺史溫嶠:張巡的牙全都掉了,可能是得了牙宣病,大家不要掉以輕心,都注意保護牙齒啊。】
觀眾們:“……”
現在是在說保護牙齒的問題嗎?
再一看評論人,哦,原來是溫嶠啊,那沒事了。
人家可是有史以來,明文記載的第一個因為牙痛難忍,拔牙引發中風而死的人。
堂堂國士因拔牙而死,也算是千古奇聞一樁了。
真.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
東晉明穆太後位麵。
青年溫嶠正趴在案前,捂著半邊發麻的嘴,唉聲歎氣,俊秀眉眼緊蹙成一團。
他疼得死去活來,壓根沒關注眾人原本在談論什麼話題,隻是看見有人提到牙齒,便宛如被觸發了關鍵詞,一下跳了出來。
他這個牙疼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時好時壞。
可能是因為最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