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7章(2 / 2)

前秦位麵。

丞相王猛逝世,舉國縞素哀悼。

秦王苻堅一身白色孝服,神色沉靜,佇立在宮城高處。

放眼望去,國都長安一片茫茫素白,仿佛覆了滿城蒼涼的落雪。

王猛出將入相十餘年,文武兼資,文治則肅清吏治,清晏朝綱,武功則開疆拓土,一統北方,在亂世中為天下蒼生開辟出了一個難得的盛世。

他的遺澤長留在世人心中,故而,此刻的街頭,熙熙攘攘地擠滿了前來悼念的士女百姓,披麻戴孝,哀傷慟哭。

苻堅並沒有發出任何詔書。

但他知道,在這一刻,國境內除去那些懷有異心、蠢蠢欲動之人,幾乎有九成九的官員和百姓,都在許願讓王猛複活歸來,繼續治理國家。

而他亦是如此。

苻堅是少年天子登基,直到如今,前半生都過得意氣風發,順遂無比。

平燕定數,擒代吞涼,王鉞所指,戰旗所向,帝國煌煌如旭日高徹,朗照北境。

他從來沒有遇上過什麼坎,所以也並不相信,這世間有些事,是縱然貴為天子、坐擁六合,也依舊無能為力的。

直到這一年,王猛病重。

苻堅尋遍四方名醫,親率文武百官,祭天祈禱了許多回,又派使臣禱告於境內名山大川,甚至為此大赦天下。

所有人力能做到的事,他都做了,但還是沒能救活王猛。

“景略……”

一聲歎息散入冷風中,“天不願見我一統六合麼,為何偏偏要在這個時候帶走你。”

思追甚矣,永懷疇昔。

從前的一幕幕,如浮光照影般從眼前掠過。

華陰山上,他去拜訪王猛出山,一見便若平生;禁宮之變,王猛教導他如何弑殺暴君苻生,登基為帝;朝堂上,開新政,革舊蔽,興文教,明律法;疆場邊,肅清萬裡,天下九州,席卷其七......

昏暗的夜色浮蕩上城頭,今夜長安滿城燈火,都是萬家光屏星星點點,四方百姓在祈願丞相魂歸。

那些光芒在天地間彙成洪流,倒懸於永夜儘頭,仿佛忘川河畔的燈輝一盞盞沿路鋪開,要為丞相照亮回家的路。

苻堅望了許久,輕輕閉上眼,掩去一縷即將墜落的淚光。

景略,如果你能望見,如果你真的在天有靈——

就回來看看我,看看這一片我們的山河和國家吧。

……

此刻,萬朝上演著一幕幕情景劇,許什麼願望的都有。

有人想和家人團聚,比如北魏司徒孫騰,迫不及待要見自己的女兒。

孫騰位列三公,權傾朝野,早年寒微時,有一個女兒不幸在戰亂中走失。

這些年,為了尋找女兒,他竭儘所能,將整個北境都掘地三尺搜了一遍,甚至主持了青州全境的人口普查,搜括浮逃戶口,卻還是一無所獲。

他不願相信女兒已經不在了,反而固執地認為,女兒應該是淪落到某個大戶人家為奴婢。

平日凡有奴婢登門,希望脫離奴籍成為良人,孫騰不問真假,一概同意,並贈金放還,隻希望能給女兒攢一份福德,早日相見。

十餘年間,竟有數千名少女因此獲救。

眾人重獲新生,心中感激不已,皆在幫孫騰默默祈禱。

有人希望仇人趕緊暴斃,比如北周的王頒。

自打父親王僧辯和兩個兄長被陳霸先所殺,王頒難容於南朝,亡命北奔。

“老賊你不得好死!”他咬牙切齒地怒喝,“竊國之賊,殺我父祖,我與你不共戴天,遲早要同你清算!”

還有許多百姓,在祈禱五穀豐登,獲個好收成,兵戎消歇,國無戰亂。

一些千古明君的位麵,事事雍熙,百業和樂,百姓們也在為君王或當地的長官許願。

貞觀位麵,從江南到江北,大唐境內的眾多村莊都以全村為單位,許願李世民可以平平安安,長命百歲,讓如今寧靜安詳的太平年歲可以繼續持續下去。

天嘉年間,江東之地的居民都誠懇發願,為開創「天嘉盛世」的陳文帝陳蒨祈福。

南齊武帝位麵,竟陵郡。

此地由武帝次子蕭子良鎮守,治事清明,蠲除賦稅,風氣恬然,推為美政。

如今恰逢太子崩逝,武帝白發人送黑發人,亦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之事迫在眉睫,要麼立長孫蕭昭業,要麼立次子蕭子良。

蕭子良生性安寧靜謐,與世無爭,唯願冷香疏蕊,寄興山林,並不願角逐皇位。

但竟陵士女官員、鄉親父老卻是不樂意了,蕭昭業什麼品行人儘皆知,隻有武帝不知。

真讓他即位,一通恣情威福橫征暴斂,我們還能有活路?

早有人發布相關許願,明裡暗裡活動,要蕭子良趕快去當天子。

西晉永嘉位麵,寧州刺史李秀一襲戎裝,打馬巡視全城,所到之處,老老少少皆在揮手向她問好。

這一年,她十五歲。

既是史上最年輕的刺史,掌管整個雲南、以及貴州中西部諸郡,外夷五十八部,也是唯一的女刺史。

她臨危受命,屢退敵兵,威撼邊城,氣吞胡虜,已教寧州民眾心悅誠服。

眾人隻盼,她能在寧州駐紮得更久一些,保護境內長治久安。

周世宗位麵,大周百姓不僅在忙於給柴榮的壽命許願,還在許願陛下能早日定鼎大業,一統天下,開萬世之太平。

就連敵國境內的人也是如此。

河東百姓苦北漢已久,前些天柴榮大軍一到,當即拜於道旁,簞食壺漿相迎,滿心期盼他能快點消滅劉崇暴政。

未料天不遂人願,柴榮雖然一路勢如破竹,打到首都太原城下,卻遭逢連旬大雨,軍中疫病四起。

隻得暫且班師回朝,下次再來。

“還望蒼天有眼,許我周皇王師北上,蕩平賊寇,解生民於倒懸。”

……

梁武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