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來人的喊話,趙永水示意家人安靜後側耳一聽,就笑著從炕頭站起來。
說著“是村長”,他就趕緊走出去迎接。
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村裡的村民們互相串門走訪,不會徑直闖入彆人的家裡,以免遇到主家不方便的情況。比如兩口子正在親熱,或者是清點家財什麼的。
去彆人家串門,來人先是站在院外喊一聲,再進來院裡。
站在院子裡接著喊兩聲,來人若是得到回應,自不必說;來人若是沒有得到主人的回應,就表示這家沒人在家,或者是不方便接待。來人就轉身回去,換個時候再來拜訪。
據說,這個小小的,又很必要、重要的禮儀,是自古以來就有了的。
趙永水快步走出屋子,見到拿著手電筒站在院裡的村長李德發,連忙把他讓進屋裡來。
李德發進來後,口中連連說冷:“好家夥,這個冬天還真挺冷。”
屋裡的孩子們,稱呼了“李伯伯”,給他讓座到炕頭。
方淑芬趕緊給他倒了杯茶——即便是喝五六塊錢一斤的茶葉,總也是家庭生活條件改善、提高的象征了。
手裡握著玻璃杯子,坐在炕頭的李德發覺得暖和多了:“永水啊,你這炕頭燒得挺熱。”
北方農村的大炕,裡麵有煙道。堂屋的地爐點著後,煙氣進入臥室大土炕裡的煙道,在裡麵拐幾個彎後,升去屋頂的煙囪。
這樣用黃泥和著碎麥稈“盤”成的土炕,就會在冬日裡為睡在炕上、屋裡沒有供暖的家人們,提供暖烘烘的熱量了。
趙永水得到來客的誇獎,嘿嘿地笑著說:“還是村長支持,我趙永水才能這麼快改善生活的。”
李德發聽了並未發笑,臉色有點沉黯。
屋裡的幾個孩子見大人們要說正經事,就各自走回自己的屋裡。
孩子不刻意參與、旁聽大人們之間的談話,也是有意無意之間形成禮貌。
老大趙剛正要出屋,被李德發叫住了。
從口袋裡摸出十元錢,李德發埋怨著說:“我聽我們家老大說了,你家來了客人,要用拖拉機送回周各莊,應該是周全禮吧?送一趟有什麼?趙家在我家的采石場還入了股。我們家老大做得不對,你趙剛也不應該提錢的事!”
說著,他就把十元錢塞進趙剛的手裡。
趙剛不敢接著,連忙說“應該給點兒,不說辛苦,畢竟是費了柴油的”。
李德發隻說不行,趙永水見他執意如此,也不想耽誤說正事,就笑著讓趙剛收回。
屋裡就剩下趙永水夫婦和李德發三人,安靜了許多,氣氛也沉悶了許多。
等了一會兒,趙永水忍不住剛要發問,李德發已經慨歎一聲,就把目前遇到的個人難事,大致說了出來。
現在已經進入1981年年初,天氣雖然還處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但上麵的各種新政策,已經像春風春雨一般,不斷地傳發了下來。
對於這些,自認為頭腦還算靈活的李德發,感到有些應接不暇。
可他覺得茫然,有人卻領會得很快——第六生產小隊隊長何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