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本想起在吃晚飯時說的話題,就再對趙德等人說:“都大了,在學校裡難免遇到糾紛,要合理處理,不要鬨得太大。”
趙德答應後,再無奈地說:“的確有的同學會有欺負人的事。這種事,找了學校的老師,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陳立本也無奈地點頭說:“是啊。老師不能打罵學生,但是家長們打罵了孩子,又能製止這些事嗎?”
製止不了心理異常的壞孩子的欺淩,那麼好孩子正常成長的心理,也會因為受到這樣的打擊,而發生惡化——比如自卑、抑鬱。
無論是壞孩子的惡行,還是好孩子的自卑,都會深切影響他們未來人生。
“好孩子為了避免壞孩子的打罵,可能會跟從著進入壞孩子的隊列。即便不是這樣,好孩子也會因為在肉體上受到欺淩,而在心理上扭曲。”陳立本感慨地說。
趙玥聽著他們的對話,心裡暗想:校園霸淩,是因為有的孩子的確是養成了欺負人的惡習。
而老師的訓斥,甚至家長的打罵,並不能,或者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因為這些孩子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地欺負同學,是因為他們自認為長大了。
半大孩子,與成年人的思維肯定存在差距,這就是所謂的“代溝”。
代溝的客觀存在,不僅是家長和老師們感到為難,這些帶著惡習的半大孩子,也自認家長與老師不能理解他們,而繼續為非作歹。
“三人行,必有我師”。
對這些孩子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同齡人。
他們學壞,大多是受到了同齡人的影響。而要想使他們發生轉變,來自於同齡人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想到這裡,趙玥不禁說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那些壞孩子,我們儘可能躲遠點,或者遇到事找老師幫助。”
除此之外,還能怎麼樣呢?畢竟,孩子們之間的問題,他們自己能夠解決是最好的。
找老師、找家長,甚至找警察,都不如讓那些有問題的孩子,自己產生心理向好的變化。
陳立本感到無奈,趙義想了想,卻笑了起來。
大家感到奇怪,他就自顧說了起來:“我們村裡有個壞孩子,他總是欺負玥玥。”
聽到這話,陳立本立刻覺得緊張;羅大剛立即緊鎖眉頭,立刻喝問:“是誰?我不用打罵他,隻跟他好好說!”
趙玥看著羅大剛的這個神情,不禁心中暗讚:壞孩子見到您這樣的人,絕對再也不會犯壞了。
趙霞趕緊說:“先聽三弟說。”
趙義就把何正要暗害趙玥,但被趙玥及時發覺。趙德聽到呼救,立即趕到,痛打了何正一頓。
“該揍!揍得太輕了!”羅大剛恨恨地說。
陳立本也蹙著眉頭說:“這已經是治安問題,是犯罪了!”
“是啊。”趙義繼續說,“那個壞小子年齡小,又是一個村裡的。他家裡人接連哀求,回去之後也狠狠地教訓了他。”
“活該!”趙霞氣憤地說,“我知道是何必達的二小子何正。”
“嗯。”趙義點頭後,接著說,“說來也算是奇怪。那個何正,經曆了這件事之後,還真的改好了。不僅再沒做惡劣的事,他學習上還進步多了。”
陳立本笑了笑,沒有說話。想必,他的心中對於何正,還是很氣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