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就是打了個盹兒。”她笑了笑,再看去車窗外。
行人、騎著自行車的人、開著拖拉機的人,還有其它的車輛,包括護道林外的村舍,都在她的視野中,轉瞬劃過。
陌生的終究是陌生,與親人的相處,才是最安全、最美好的。
趙玥這樣想著,不禁再記起前世的家人們,各自生活的狀況。
前世時,家中肯定不是此時的狀況,而是一番凋零的景象——父親因病早逝,母親體弱多病,兄弟們少有來往,四哥趙德更是孤身生活。就是大姐和大姐夫,也總會為生活瑣事而爭執不休、彼此不能忍讓。
這些景象原本是真實的,但在穿越回來的趙玥的乾涉下,已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父母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哥哥們或者事業有成,或者精心學業;大姐和大姐夫相處和諧,不再帶著各自的心理優勢而爭執……
就連趙玥自己,也是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收獲,並仍在延續。
這些,是因為與她洞悉人生後穿越回來有關,更是與她戴著空間回來有關。
有了這些,就能夠保證有現在的美好生活嗎?
肯定還不夠的。
能夠保證美好的前提條件,永遠是自強與善良的內心。隻有這些,才是安心快活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根本。
“京城到了!”售票員的提示,打斷了趙玥的遊思。
“走吧。”三哥趙義招呼著弟弟妹妹。
再拎著各種物品,兄妹三人走下來長途車,向車站外的公交站走去。
坐上公交車,兄妹三人繼續看著車上售票員那熟悉的動作,不禁有重溫作業的感受。
每逢進站、出站,售票員仍是都要伸手示意公交車附近的騎車人讓行。與這個動作相伴相隨的是,售票員口中不停地的提示聲:“公交車出站了出站了出站了,騎自行車的請靠邊騎靠邊騎靠邊騎……”;
“公交車進站了進站了進站了,騎自行車的請讓行請讓行請讓行……”。
趙義、趙德呆看這位售票員許久,再低聲說著:“語速太快了。”
趙玥看著車窗外嘈雜的車流,略微回應:“路況複雜,售票員也就不得不多辛苦一些。”
“是啊,人太多了。”從村裡剛到京城,趙義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
多嗎?
趙玥暗笑:未來,隻有更多的。
趙德在一旁也帶著慨歎的語氣說:“古人說‘熙熙攘攘’這個成語,形容眼前的景象,真的很合適。”
合適嗎?
嗯,很合適。
這些行人裡麵,既有趕著上班的,也有忙著回家的。或許,這些人裡麵,更多的是忙乎著洽談生意的。
這個時候,農村的經濟活動相對還較弱。但是,大城市裡的人們,已經開始熱火朝天地“向錢衝”了。
青島的一家小企業的負責人,開始頒布了“十四條”軍規。這家企業生產的電冰箱,質量上,以後將會成為行業標杆;銷量上,將會成為市場的龍頭老大。
京城的一家股權分散的企業,也發出了豪闊的壯語——“衝擊年銷售額兩百萬”!這家企業的電腦產品,將會成為未來的人們在辦公時,不可或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