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戰俘營,穿過一排整齊排列的木屋,前方出現了一片開闊地,中間一群德軍戰俘在踢足球,四周有上百的戰俘圍觀,在他們的中間,夾雜著許多荷槍實彈的美軍看守。
瓊斯主動向檢查團的成員們解釋說:“我們的士兵和德國戰俘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每次有足球比賽時,我們的士兵隻要是不值班,都會在場邊為自己喜愛的球隊加油助威的。”
聽瓊斯上校這麼說,科爾布的臉上露出了笑意,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心中不禁對那種虐俘的傳聞,產生了一絲懷疑,畢竟像這種戰俘和看守一起觀看足球比賽的情況,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而索科夫見狀,卻呲笑一聲,他心裡暗說:“這些看守恐怕不是來看球的吧?他們人人都是荷槍實彈,擠在德國戰俘中間,恐怕是為了維持秩序,避免哪個不知死活的戰俘,跑去向檢查團的人說出實情。”
“瓊斯上校,”這時法國將軍塔西尼指著場邊的一群拿著樂器的戰俘問道:“他們是做什麼的?”
“樂隊!”瓊斯得意洋洋地說道:“他們聽說你們要來視察,專門跑去找我,向我提出請求,希望能讓他們為你們進行演奏。”說完,他衝著場邊的樂隊做了個手勢,示意可以進行表演了。
音樂響起,戰俘音樂家們用自己的技巧和情感,將美妙的旋律演奏出來。
索科夫雖然對音樂是外行,但他很快就聽出來,正在演奏的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又名《歡樂頌》。
在歐洲,每年的12月31日和元旦,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會上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德國,這項傳統已經延續了整整100年,甚至在小胡子當政時期、戰後的東德和西德,這項傳統都不曾中斷過。
1972年,歐洲委員會宣布,將《歡樂頌》作為歐洲的官方讚歌;1985年,《歡樂頌》正式成為歐盟的盟歌。
1989年柏林牆倒塌,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奔赴柏林,在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布蘭登堡門那裡指揮了《第九交響曲》,並把歌詞中的“歡樂”改成了“自由”,於是《歡樂頌》變成了《自由頌》。
演奏結束之後,科爾布和塔西尼兩人率先鼓掌,同時還大聲地說道:“不錯,不錯,演奏水平一點都不比專業的交響樂團差。”
“科爾布先生,塔西尼將軍。”瓊斯態度恭謹地對兩人說道:“參與演奏的戰俘中,有不少在戰前就是交響樂團的成員,因此他們的演出水平是相當高的。”
當聽到科爾布不吝用各種讚美的語言,稱讚樂隊的演奏水平時,索科夫不禁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集中營每次有新的猶太人運來時,德國人都會安排一支猶太人組成的樂隊,在鐵路站台上演奏,讓那些剛送來的猶太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個新的地方對他們是非常友好的,但所有人都想不到,等待他們的將是毒氣室。
索科夫的目光從交響樂團的戰俘、踢球的戰俘,以及圍觀的戰俘臉上,都看到了淡淡的憂傷,很明顯,他們今天出現在這裡,都不是他們的本意,而是被美軍看守帶到這裡來的。
雖然猜到出了德軍戰俘心中的真實想法,不過索科夫依舊采取看破不說破的態度,既然是他們選擇了美軍,那麼在戰俘營裡遭受什麼的命運,都是他們咎由自取,與自己沒有絲毫的關係。
“瓊斯上校,”心情大好的科爾布,對瓊斯上校說道:“能介紹我認識幾位戰俘營裡的軍官嗎?我想向他們了解一下戰俘營裡的情況。”可能是擔心瓊斯有什麼不好的想法,他還特意解釋說,“我這次到這裡來,就是為了了解戰俘營的真實情況。”
對於科爾布的這種提議,瓊斯顯然早就有應對措施,他連忙叫過一名軍官,湊近對方的耳邊低聲地吩咐了幾句。軍官聽後點點頭,隨即轉身離開。
等軍官離開之後,瓊斯笑著對科爾布說道:“科爾布先生,為了不影響到正在進行的足球比賽,我專門命人去找幾名德軍戰俘中的軍官過來,由他們向你們介紹戰俘營裡的情況。”
幾分鐘之後,軍官帶著三名德軍軍官走了過來。索科夫一看,軍銜最高的是一名四十來歲的少校,最年輕的是中尉,年紀居中的是一名上尉。
瓊斯抬手拍了幾下巴掌,等檢查團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後,他對著那三名德軍軍官說道:“先生們,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來自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的查理·科爾布先生,他是來調查戰俘營的實際生活情況,看是否有傳說中的虐俘情況。他問什麼,你們就回答什麼,不必有任何的顧忌。聽到了嗎?”
“聽到了。”三名德軍軍官有氣無力地回答道。
科爾布走上前,在翻譯的幫助下,向三名軍官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這三名軍官能被選中,自然是瓊斯上校事先安排的。對於科爾布可能問的問題,他們應該都準備了相應的答案。
在接下來的詢問中,索科夫通過阿傑莉娜的翻譯,聽到那三名軍官把這個戰俘營描述得猶如天堂一般。按照他們的說法,戰俘營裡除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虐俘行為外,看守們還把他們當成了一家人,整天噓寒問暖,讓他們在這裡有一種家的感覺。
索科夫實在聽不下去了,連忙抬手製止了阿傑莉娜:“行了,阿傑莉娜,不必再翻譯了。”
阿傑莉娜有些詫異地說:“米沙,我還沒有翻譯完呢。”
“不用再翻譯了。”索科夫搖著頭說:“都是謊言,聽不聽都是那麼一回事。”
站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的瓦謝裡果夫,好奇地問:“將軍同誌,您也覺得這些德軍軍官說的是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