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5章(1 / 2)

紅色莫斯科 塗抹記憶 6163 字 10個月前

傍晚時分,納雷夫河上的浮橋終於架設完成。

而與此同時,空中出現了兩架敵機,他們降低高度朝著浮橋投擲航彈,試圖炸毀這座剛架設完成的浮橋。

率先俯衝的那架敵機,手指已經搭在了投彈按鈕上,隻能再降低一些高度,就可以投彈摧毀這座浮橋,讓俄國人無法從納雷夫河的右岸往左岸運送物資。

但就在他準備投彈的時候,飛機的四周綻放出無數黑色的煙團,隨即飛機猛地一抖,猶如遭到冰雹的襲擊一樣,機身下、機翼下劈裡啪啦一陣亂響。與此同時,駕駛艙的透明有機玻璃罩,被密如飛蝗的彈片頃刻間擊得粉碎。飛行員頓時明白了,他是遭到了地麵防空炮火的打擊。不過這是他最後的意識,下一刻他就被無數的彈片打成了篩子,飛機一頭栽下去,在河邊的空地上撞出一團橘紅色的火球。

跟在後麵的僚機飛行員發現情況不對,猛拉操縱杆把飛機拉上雲層。縱是如此,發動機也冒出了黑煙,好在他的運氣不錯,駕駛著中彈的飛機,搖搖晃晃地飛回了後方的機場。

趕跑了德軍的轟炸機,在河邊等候多時的車隊開始渡河了,首先過橋的是牽引著火炮的卡車。這是索科夫的意思,左岸的登陸場上缺乏火炮,而近衛第120師在實施強渡時,由於船隻的載重緣故,師屬炮兵團的大多數火炮都留在了右岸地區。

浮橋邊等候的炮兵第310團的聯絡員,見到火炮順利過橋,立即迎了上去,引導這些車輛駛向了新建立的炮兵陣地。

羅科索夫斯基打電話給索科夫:“米沙,你那裡的情況怎麼樣?”

“浮橋剛剛搭建完成,部隊正在有序地渡河。”

“如今左岸的登陸場上有多少部隊?”

“暫時隻有尼基京少將的近衛第120師,”索科夫回答說:“後續部隊將在半夜陸續過橋。”

“米沙!太慢了,你的速度太慢了!”聽完索科夫的回答,羅科索夫斯基有些不悅地說:“如今左岸登陸場的兵力太少,若是德軍此刻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他們能頂得住嗎?”

受了羅科索夫斯基批評的索科夫,並不敢反駁對方,隻能順著對方的意思說:“放心吧,元帥同誌,要增援左岸的部隊早已等在岸邊,隻等牽引火炮的車隊過完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渡河的。”

“為什麼要讓炮兵先過河?”羅科索夫斯基質疑道:“如果沒有步兵的掩護,炮兵在德國人的麵前就是待宰的羔羊。一旦敵人奪取了沒有步兵掩護的炮兵陣地,他們就能調轉炮口轟擊你們的右岸陣地,到時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你想過沒有了?”

“元帥同誌,您誤會了。”索科夫見羅科索夫斯基誤會了自己的意思,趕緊向他解釋說:“如今正在渡河的炮兵,是近衛第120師的炮兵團。在白天的強渡戰鬥中,由於船隻無法搭載重型武器,所以這些火炮都留在了右岸。如今浮橋已經架好,我決定讓這些火炮先過橋,讓近衛第120師的炮兵團能做好戰鬥準備。不管德國人什麼時候向登陸場發起進攻,他們都能在第一時間為步兵提供必要的炮火支援。”

羅科索夫斯基意識到自己誤會了索科夫,有些歉意地說:“對不起,米沙,是我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胡亂批評了你,希望你不要介意。如今巴托夫將軍在左岸建立的登陸場,正遭到德軍的不斷反擊,假如敵人發現在那裡的反擊不奏效,很有可能調轉方向對魯然鎮發起強攻,到時你們所麵臨的壓力會很大。”

索科夫心裡很清楚,上級命令自己在魯然鎮方向建立登陸場,就是為了幫巴托夫的部隊分擔壓力,使敵人無法集中所有的兵力,在普烏圖斯克展開全麵的反擊。正如羅科索夫斯基所說的,一旦德軍發現他們在普烏圖斯克地域的進攻無法奏效,肯定會選擇其它薄弱的地方作為新的進攻方向,而魯然鎮無疑就是最弱的一個方向。

想明白這一點後,索科夫對著話筒說:“元帥同誌,您放心,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儘可能多的部隊派往左岸的登陸場,並建立牢固的防線,抵禦德軍的進攻。”

“米沙,我還想提醒你一句。”出於對索科夫的愛護,羅科索夫斯基等他說完後,又補充了一句:“如今你們所控製的登陸場麵積還不大,若是有過多的部隊擁擠在一起,一旦遭到德軍的轟炸或者炮擊,恐怕會造成不小的傷亡。”

雖然羅科索夫斯基沒有明說,但索科夫心裡已經猜到了對方的意圖,是讓自己擴大登陸場的麵積,連忙保證說:“元帥同誌,請您放心,等天亮之後,我們會儘快展開對德軍的進攻,力求擴大登陸場的麵積。”

放下電話後,索科夫與波涅傑林和西多林商量該如何擴大登陸場的事情:“副司令員、參謀長,按照我們原來的計劃,在天明之前,將把近衛第1和第6師都部署在左岸的登陸場。不過元帥同誌的話說得很對,我們如今在左岸的登陸場麵積太小,假如讓這麼多的部隊都擁擠在這塊狹小的區域,那麼一旦遭到德軍的轟炸或者炮擊,恐怕部隊會蒙受不小的損失。”

對索科夫的這種說法,波涅傑林是表示讚同的:“沒錯,司令員同誌,你說得對。將這麼多的部隊都集中在如此狹小登陸場上,看著我們的部隊是增加了,但實際上過於密集的隊列,反而容易成為德國炮兵和空軍的攻擊目標。”

西多林盯著地圖說:“我看可以考慮讓近衛第1師向東北方向發展,儘可能地靠近普烏圖斯克地域,這樣可以和巴托夫將軍的第65集團軍呼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