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機械廠改名,人才的缺乏(1 / 2)

將工程機械的圖紙交了出去,機械廠終於又迎來了久違的寧靜。

隻不過是在分廠那邊卻又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人潮,對於此,周天也沒辦法,隻能希望工程機械的影響儘快降下去。

不過這段時間也不是沒有好事發生,最少四個分廠終於建成了。

建成的這一天,周天本來邀請了謝元昌前來視察,可是由於謝元昌公務繁忙,所以拒絕了,對此,周天也沒有其他的想法。

很快,隨著一件件的機床入駐新廠,終於在六月初,隨著退伍軍人培訓完成,四個分廠終於開工了,每個分廠都分配了將近八九千人工人。

加上後勤人員,加起來都可以算是萬人大廠,甚至每一個分廠在規模上不比軋鋼廠遜色。

同樣機床廠的機床的生產也逐漸進入了正軌,周天也在一步步的向著分廠轉移著各種技術,其中家電廠主要是生產家電,先從一簡單的如手電筒、收音機小家電進行開始技術積累。

而電視機、空調這樣的大件,也隻能等電子廠投入生產,才能正式開始生產。

工程機械廠,同樣,將工程機械,采礦機械給安排了下去,並將機械廠的一些技術骨乾給派了過去,加速機械的生產和發展。

農機廠本身就是四九城農機廠合並過來的,因此,周天並不擔心,唯有電子廠,無論是生產還是研究都是需要他細細考量。

精煉車間的建設本就比較複雜,周天在電子廠一連建設了五個精煉車間,五個封裝車間,還有三極管、二極管的生產,也是他親手帶人組裝的。

可以說,五個分廠,周天對於電子廠是最用心,同樣也是投入最大的。

不過就算如此,電子廠想要正式開工運行,依舊也還得一段不短的時間。

而且周天對於電子廠還有著自己的規劃和布局,他並不打算讓電子車間依舊采用當前的師徒模式,而是想要直接上生產線。

畢竟師徒模式或許在機床廠、農機廠、機械廠比較合適,可是唯獨在家電廠和電子廠卻不怎麼合適。

相比起精密製造,這兩個廠本身周天需要的是大量的產品。

當然,也不是說電子廠和家電廠不需要精密製造,隻是相比以前的傳統行業,這兩個行業可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還屬於新型產業,他自然想要有所創新。

家電廠的生產線,對於早已掌握家電製造的周天來說,並不算是多麼難,隻是以前大家或許是沒有想到,也或許是因為人才缺乏,國情所致,所以對生產線並不怎麼熟悉。

但是周天熟悉啊,很快,周天便在原本的機械廠組建了生產線研究部門,並將機械廠改成了八一紅星研究院。

當然對於機械廠的改名,上麵也沒有阻撓,本來他們就對周天層出不窮的研究天賦已經麻木,而且當初建設機械廠就是為了讓他自由研究所用的,現在想要改名,所有人自然也都沒有異議。

改名後,周天自然而然也成了八一紅星研究院的院長,至於宋衛國幾人也成了副院長,五個分廠則成了周天的產品試驗地。

為了將機械廠徹底向著研究方向轉變,周天甚至將機械廠的大部分工人全部下派到了五個分廠,隻留下了三個車間一個精煉車間,氧氣頂吹轉爐,其他的地方都被周天讓工程隊進行了重新改造。

將其建成了五棟的實驗樓,分彆對應其五個分廠的研究。

工人也從將近萬人,直接降到了三千人,技術人員也從三百多,降到了一百人,大量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減少,自然後勤也相應減少,自從改造後,整個研究院也就剩下了不到五千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