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省台的《好聲音》也是,看起來是大眾報名,但那些參加盲選上台的選手,介紹的資料大部分都是酒吧歌手、過氣藝人,以及音樂相關院校的學生。
有一部分是自己報名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節目組去主動接洽的。
一方麵是找一些自帶話題、流量的素人,可以增加節目熱點,炒作好了甚至能成為爆點。
另一方麵,也需要一些顏值高的,裝點門麵,增加看點。
顯然,她來找陸一鳴,就是後者。
從她的開場白就能看出來,“個人形象非常突出”,這句話在第一句出現,一般就是她真實的想法,後麵不過是臨時找補。
2004年,東方台開始著力打造娛樂平台,而我型我秀這檔選秀節目也就應運而生,對標的……就是湘省台的超級女聲。
同樣都是第一屆,當時我型我秀的熱度也非常大,甚至最後總決賽的評委還是歌神張雪友。
從這兩點看,兩邊旗鼓相當,甚至就評委咖位和影響力、水準來看,我型我秀還更高一級。
但結果就是……總冠軍張捷沉寂了三年,最後還是跑去湘省台回鍋翻炒,才一舉成名。
反觀我型我秀,當年的十強,未來娛樂圈榜上有名的,也就張捷和袁誠傑了,但偏偏他們也不是因為後續資源捧紅。
張捷是去了對家,而袁誠傑,還是跟我型我秀第三屆的選手戚微搞了個“男才女貌”組合,憑借那首《外灘十八號》成名的。
就像那句“逆我者生,學我者死”,東方台跟在湘省台後麵學得亦步亦趨,最終什麼都是半瓢水,當時沸湯沸水,過後一潭死水。
而另辟蹊徑的浙省台,通過《我愛記歌詞》打下一個點,再以點帶麵搞《好聲音》,才在湘省台的統治下闖出了一條路。
當年第一屆的《莪型我秀》,推出來的顏麵但當應該就是袁誠傑了,一開始呼聲特彆高,直到後來張捷參賽,又來了一個朱傑,就被節目組順勢推出三傑的熱點。
“啊?這個比賽,不是需要自己去報名的嗎?”
這個時候,陸一鳴就開始裝迷糊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