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恒的想法是好的,就是實施起來太難。
給司機都買社保,發工資啊,那需要多少成本,國外已經有共享打車了,那麼多司機加入,不就是因為順帶賺點錢嗎,陸恒這麼乾是將共享打車司機變成一種職業。
或者說陸恒準備搞的平台,其實就是替代了曾經的出租車司機所在的公司。
而這些出租車平台公司,分散在各個城市,真要深究一下,看看這些老板們是什麼背景?
總之問題一大堆,高管們提出很多意見,不是很讚同陸恒的想法。
最後陸恒都被說服了,前世共享打車那麼火,數千萬司機加入,很多司機還真是順帶賺點油錢,有一部分變成了職業司機,在前幾年時,平台為了推廣補貼很高,或者說讓利比較多。
隻要努力一點,每天跑個十幾小時,幾個月就能賺一輛新車,也壓根不用在意車輛損耗問題,這就是專職共享車司機了,其實這些司機就是打車平台之前的的士差不多。
以前那些的士司機賺的錢還要分給上麵的公司,現在賺的錢分給平台,沒多大區彆。
後來越來越卷,的士司機開始抗議共享打車,平台也渡過前期補貼時期,司機賺錢越來越不容易...。
綜合高管們的意見,陸恒點頭道:“那我們初期就不專門給司機購買社保發工資了,等運營一段時間,我們再把活躍的司機變成專職司機,弄一個等級體係。”
“運營幾年,我們自己造車!而且造電動車,降低成本。”
陸恒造車可不像是賈老板造了十幾年還沒弄出來,他要造車肯定是先購買成熟的技術。
一些技術還是關聯的,比如手機電池技術和造車的電池,應該也有共通性。
陸恒記得前世看到特斯拉的電池,就是無數小電池組成電池組。
還能節約一些成本呢,電動車最關鍵的不就是電池嘛。
要是有了優秀的電池技術,陸恒現在就可以籌備造車了。
高管們見陸恒聽勸,而且這個項目又是陸恒主導,也沒有再說什麼,大家手裡都有一攤子事呢。
對於阿明從地推經理變成共享打車副總,大家也沒意見。
公司高管們都知道一些小道消息,據說當時公司成立時,連注冊費用都沒有,還是阿明借了一些錢給老板。
敲定項目組成立,很快陸恒開始安排工作,共享打車獨立一個公司,地圖也要獨立。
注冊公司這些工作不影響實際工作內容。
陸恒和阿明從公司各個部門抽調了一個精英團隊,共享打車業務正式啟航。
名字叫做滴嘀,陸恒覺得這個名字挺好,又沒有人和他搶這個名字,前世滴嘀成立還要兩年後了。
首先是招募司機,高管們也建議先和的士公司合作,相當於滴嘀就是個客源平台,給的士司機增加訂單,還可以收購的士公司。
收購難度比較大,畢竟這種公司真是躺著賺錢,要有些關係才能做這種業務。
合作就比較簡單了,大部分的士公司應該都會歡迎能夠增加他們業務的渠道。
陸恒還發現自己的私募投資基金不少投資人手底下就有這種公司,那就更加簡單了,直接合作!
當然了陸恒的人脈關係不可能覆蓋全國範圍,隻是少部分城市合作。
好在這些的士公司都是大城市的公司,陸恒的滴嘀在華國幾個大城市很快能推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