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半聖之機
這次回長安,李諾多停留了幾天。
涉及到新的監察製度建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改良,基礎教育的普及,這其中牽扯到很多細節,他都要事先和左相商量好。
一年之前,這些事情,朝廷還是辦不了的。
但如今國庫前所未有的充裕,足夠拿的出銀子做這些事情。
去年的稅改,從各地士紳身上收回來不少稅款。
今年李諾在各地巡查,查抄的貪官汙吏家產數不勝數,最終也都充入了國庫,自大夏立國以來,現在應該是國庫最充裕的時期。
周玉已經不在中書省了。
一個月前,他被調往戶部,任戶部員外郎。
能從中書省調到六部,並且官升兩級,一般都是三省著重培養的對象。
李諾昨天去宋家拜訪了一番,得知宋瑜在軍中的發展也很不錯,兩個月前又升了一級,之前的兩大將門紈絝,如今也都各自擁有不錯的前程。
中書省,某間衙房之內,左相看著李諾問道:“你真的不親自去地方巡查了?”
李諾點了點頭,說道:“沒有一套完善的監察製度,僅靠我一人,是巡查不完的,儘快落實新的監察製度,才是長久之道……”
左相沒有多言,大夏朝堂,的確不能靠他一個人。
他拍了拍李諾的肩膀,說道:“以你這一年的政績,本該再升一升你的官職,但你這兩年升官的速度太快了,四品之上的官職,暫時騰不出位置……”
李諾對於升官並不在意,三品還是四品,對他來說,區彆並不大。
他更在意的,是修為的提升。
儒家和法家修為,都已到瓶頸,不管是刑部的案件,又或者巡查地方,殺貪官誅刁民,修為的瓶頸都紋絲不動。
以前,隨便殺殺權貴,就能入境,實在不行,也能用數量堆過去。
如今,再往前一步就是半聖,想要突破,已經不能靠堆數量來解決了。
所斬之人的身份亦或是實力,必須有質的提升。
根據法家典籍所描述,半聖之瓶頸,可用半聖破之。
也就是說,他必須依照律法,殺一位犯下死罪的第六境半聖,又或者地位與半聖等同之人……
相對來說,後者更容易實現。
小國之君,雖然隻有第五境的修為,但身負一國氣運,地位可以提高一些,勉強算數。
問題是,那些小國,已經率先進入了君主立憲,皇帝成為象征,應該是不能用來破境了,再說,小國雖小,也是擁有自主權的國家,哪怕是五大王朝的皇帝,法理上也判不了他們。
純靠堆數量,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這裡的數量,也得兼具一定的質量,比如一二品的大員,親王郡王之類的權貴,這種人,在大夏已經絕跡了。
真正擁有正二品實權的,也就左右二相。…。。
至於親王郡王,也被父親殺的沒剩幾個,剩下的還都是陛下的親兒子,陛下不死,沒有人能對他們動手。
其他國家的權貴,也所剩不多了。
根據青鸞社的情報,哪怕是魏楚齊這樣的大國權貴,也避免不了被暗殺的命運,自從大陸上開始出現權貴的血可以煉製延壽丹的傳言,屬於權貴的浩劫就開始了。
小國的皇帝,可以通過讓位,來保全皇族。
大國皇帝不可能讓位,皇族就成為了彆人的獵物,哪怕都躲到國都,也不能完全躲過殺戮,第六境的強者想要他們的命,又有什麼樣的護衛能攔住?
甚至有人說,最渴望長壽的,就是各國皇帝,正如大夏權貴的死一樣,那些他國權貴的死,極有可能是他們的皇帝出手。
魏國楚國齊國的皇帝李諾不了解,但女皇陛下肯定是做不出這種事情的。
作為刑部侍郎,李諾抽空也去了一趟刑部。
身上的官職太多太雜,中書舍人要處理朝廷要務,國子監司業要管理書院、給學子授課,巡查禦史要去地方監督巡查,刑部的本職,反倒是落下了。
好在朝廷能夠理解他,刑部原來隻有一位侍郎,如今增設了一位,就算李諾不在,也不影響刑部的日常運轉。
處理了一些刑部積壓的卷宗,又開堂審理了幾個案件。
斷案對如今的李諾來說,是再也簡單不過的事情。
根本不需要犯人承認,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信息。
不過,也有案件,不是現場能給出結果的。
刑部的衙房內,李諾的手上,拿著一份失蹤案的卷宗。
這件失蹤案,是長安縣衙接到的,但許久都沒有查出結果,於是上報給了刑部。
失蹤案一般都比較棘手,沒有線索的話很難查,但那是以前。
李諾招來刑部一名衙役,說道:“去失蹤者的家裡,問一下他的生辰八字。”
這名刑部衙役雖然不明所以,但還是老實的照做。
小半個時辰之後,他拿著一張紙,走進李諾的衙房,說道:“李大人,這是那人的生辰八字。”
李諾收下這張紙
,說道:“你去忙吧。”
這名衙役滿心疑惑的離開之後,李諾從隨身的口袋裡麵取出九枚銅錢,輕輕擲在桌上。
算出的結果,令他有些許疑惑。
算不到。
失蹤者隻是一個普通人,而他已經入境陰陽家,隻要對方在長安百裡內,李諾就算算不出具體的位置,也能算到大概的方位。
哪怕他死了,李諾也能算到埋屍的方位。
但卦象卻並沒有結果。
李諾掐指一算,依然沒有任何感應。
最大的可能是,對方在他的百裡之外,李諾的修為還太淺,感應不到太遠的距離。
不過,他算不到,有人能算到。
李諾將這張寫著生辰八字的紙帶回家,交給東方玄。…。。
東方玄看了一眼後,手指動了動,道:“此人還活著,在長安西南偏南方向三千裡外,不過也離死不遠了……”
距離長安三千裡,難怪李諾算不到。
不過,按照距離算,長安西南三千裡外,已經不是大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