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即日起,便不再向百姓征兩餉,並且免除北地所有受災行省五年的賦稅,以往欠繳的稅賦也不再向百姓追繳。
崇禎話音才落,文臣之首溫體仁當即邁步而出。
“陛下,此舉萬萬不
可呀!”
“若是放棄征收北地所有賦稅和兩餉國庫將更加空虛難以為繼還請陛下三思。”
內閣首輔一發聲內閣的張誌發、薛國觀、劉宇亮也跟著附和起來唯有同在內閣的孔貞運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默不作聲。
緊接著浙黨、楚黨、齊黨的官員也跟著附和。
一時間整個金鑾殿掀起了“請陛下三思”的浪潮。
唯有東林黨以及諸如張之極蔣德璟範複粹鄭三俊這樣的無黨派官員無動於衷。
東林黨不發聲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讚同崇禎不征收兩餉和減免賦稅的說法。
而是他們向來與內閣和浙黨、楚黨、齊黨不對付所以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出聲。
至於無黨派官員也就寥寥數人他們是否發聲都左右不了朝局是以隻能保持沉默觀望的態度。
要說浙黨、楚黨、齊黨為什麼會跟著內閣附和?
這都是黨爭惹的禍浙黨、楚黨、齊黨這三個小團體成立之初本是為了自保應對東林黨的打壓。
但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一原則這三個小團體自然而然抱團取暖靠向了內閣與東林黨在朝堂上形成對立之勢。
至於東林黨和內閣為何不對付?那就不得不提原本崇禎那倒黴催的亡國君。
崇禎是庸碌但他並不傻自從他登基在東林黨教唆下廢除魏忠賢一黨後他也逐漸發現東林黨把持朝政。
所以便扶植了以溫體仁為首的內閣與東林黨互相製衡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東林黨的官員又怎麼入得了內閣。
可悲的是崇禎壓根就不懂製衡之道一手扶植的內閣不但沒能製衡東林黨反而讓兩方勢力越來越龐大。
無論是重新複起如日中天的東林黨還是容納了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