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道仁厚的聲音傳來,廳堂門口走進一微有些佝僂的老者。 著了一襲灰色長褂,是尋常道姑慣穿的那種,一頭華發盤在發頂,也隻用了簡單的木簪子固在腦後,手裡捏著一串佛串,滿目慈愛。 久未相見,沈君茹眼中一酸,吼間更是一陣哽咽,立馬便起了身,快快迎了上去,雙膝一軟,對著沈老太太便跪了下去,麵頰貼在老太太的懷裡,鼻息間滿是老太太身上淡淡的檀香味兒。 前世,沈君茹慘死在林家彆苑。而祖母在聽聞沈家滿門噩耗之後,一時間承受不住,臥病床頭,她無法近身照料,熬了不過兩月就撒手人寰了。 前世過往如過眼雲煙,甚是唏噓。 “祖母…” “乖囡,乖囡,快快起來,叫祖母好生瞧瞧你。” 老太太布滿皺紋的手摸了摸沈君茹的麵頰,將人拉了起來,拽著手兒便帶到桌凳前坐下,小桌上燃著熏香,伴著院外的嫋嫋佛音,叫人格外靜心。 沈老太太這兩年越顯老態,本也年事已高,一隻腳都踏入棺材中的人了。 祖孫兩寒暄了一陣,用了午膳,瞧著日頭漸落,縱然沈君茹再不忍,猶豫再三,還是道明了來意。 “祖母,孫女不孝,此次前來,是有一事想請祖母出手相助。” 老太太轉動著佛珠的動作微頓,眉目慈愛的瞧著沈君茹。 “瞧這話說的,你是我兒孫,有什麼需要我這把老骨頭幫忙的,你說便是。” 沈君茹心念微動,一手抓了沈老夫人的手,這才軟軟說道。 “祖母,我阿娘去了,您也知二嬸與姨娘們都各有手段,君茹本不想來打擾祖母清修,隻是…” 咬了咬唇.瓣,沈君茹噙著兩汪清淚,繼續說道。 “隻是就算為了阿鈺,為了沈府內宅安寧,孫女想請祖母出山,助一助父親,隻有家宅安寧了,父親與二叔在朝中才沒有掣肘。” 沈君茹這番言辭當真是找不出半點私心來,字字句句,情真意切,為的是沈府和沈老爺,要幫助的也是幫沈家兩位老爺和沈府。 她是隻字未提雲姨娘在府裡是如何作妖的,也未提及沈二夫人又是如何惦記中饋的。 隻是她不說,並不代表沈老夫人不會想。 老夫人念了一句佛號,轉了轉佛珠,瞧著沈君茹好一會兒,終究幽幽一歎。 沈君茹瞧著似乎有戲兒,忙說道。 “孫女已在您的‘玉笙居’設了小佛堂,也給您請了尊白玉佛像回去,您的‘玉笙居’啊,還如您離開之前一般,孫女日日叫人去打掃著呢。祖母,沈府雖比不上靜心庵幽靜,但君茹保證,定不叫祖母多受叨嘮,隻需…隻需祖母能回去鎮一鎮後宅。” “你是有心了。” 老太太依舊是那副慈眉善目的樣子,身側立著的宮嬤嬤悄悄的抹了抹眼淚,聽聞大小姐字字句句,想著定是吃了不少苦兒,逼的沒辦法了才來請老太太出山,還有小少爺…那雲姨娘和沈二夫人都是什麼品行?她跟老夫人如何能不知道? 大夫人去了,以後這沈府後宅,還有誰能護著她們姐弟? “老夫人,老奴這就去收拾行囊,咱們便跟大小姐回去吧。” 宮嬤嬤言道,誰知沈君茹還未及喜笑顏開,便聽老夫人穩聲道。 “不急,有些話兒我要與君茹好生說說。” “是,祖母教誨,君茹必定聽之,記之。” “接下來的話,你不僅要聽要記,還要悟!” 老夫人拽了沈君茹的手,握的緊緊,捏的她指骨兒陣陣發疼,卻聽老夫人道。 “祖母可以護你一時,卻不能護你一世,再者,祖母已經一把年紀了,行將就木,若我去了,你跟鈺兒又要如何?” “呸呸呸,祖母定能長命百歲。” 沈老太太卻是笑了笑,她看的通透,並不忌諱這些,人終有一死,遲早的而已,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這是他們必經的歸途。 “君茹啊,祖母瞧你眉眼間福彙齊聚,靈台之中隱有福光,隻是這福光之中又帶了些煞,若想化解這煞,切記要多行善事,要知道,今日所嘗之果,都是先前所種之因。” “祖母…” 心中隱有所觸,沈君茹想說些什麼,沈老太太卻又握了她的手指一下,說道。 “沈府的將來,祖母就交托到你的手中了,你長大了,能夠獨擋一麵了。” “祖母,您的意思是…” 老太太不願意跟她回去! 鬆開拽著沈君茹的手,老太太閉了雙眸,又喃喃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竟是不再言語。 沈君茹知老太太心意已決。 抬眸瞧了身後的宮嬤嬤一眼,終究是不忍強迫,緩緩起身,對著老太太又跪了下去。 “祖母,您多保重,日後君茹定常來瞧您。” 說罷,她便對著老太太重重的磕了三個頭,再抬眸,對上老太太微垂的慈眸。 “此去,便不必常來了。” “祖母?” “老夫人已潛心向佛,心中若有牽絆,天涯亦如在眼前。” 宮嬤嬤解釋道。 隻是此時的沈君茹還不能領悟罷了,雖明其表麵意思,隻是真想做到“天涯若比鄰”怕是還需些年歲。 終究是與老太太再一拜彆,縱然不舍,沈君茹還是帶了人下山。 歸時已是日落西山,晚霞高照。 馬車悠悠,山道上沒有多餘車馬了。 碧霞印在西邊,綠草茵茵,倒是襯了沈君茹此刻的淒淒愁腸。 “小姐,您也不必憂心,老夫人方才也說了,您是福星高照,必能遇事逢凶化吉的。” 冬梅說道。 福星高照…老祖宗還說了,她福中帶煞,福兮禍之所伏,萬不能掉以輕心,需得居安思危。 “那也得…啊…” “嗖”的一聲,一支箭羽劃破長空,直接射穿了車簾,貼著沈君茹的發髻斜斜的插入了她身側的車壁之中。 馬兒長嘶一聲,接著受驚一般的高舉了前腿,帶著馬車一陣晃蕩,不遠處陣陣馬蹄“噠噠”而來,來者至少不下五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