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翰民掃了一眼坐在老韓對桌,一直沒有說話的車間主任蘇文權,“如果沒有領導發話,工人們哪敢隨便更改工藝條件!是吧?蘇主任。”
剛才還把自己當局外人,突然聽見方翰民問話,老蘇怔怔地說:“什麼?誰發話了?”
“我剛才去車間各崗位仔細查詢,發現了問題所在,結晶崗位當班職工都說是你讓他們延長結晶時間,有這回事吧?”
“我?”老蘇本想抵賴,但考慮到車間職工已經跟方翰民實話實說,他隻好硬著頭皮說道:“我是說過把結晶時間延長到跟以前一樣,不管哪種工藝,結晶過程應該都是一樣的,難道延長結晶時間就對產品純度有影響?”
“當然有影響!原因我剛才已經說了。蘇主任,我不太明白,你為什麼要讓工人隨便更改工藝條件?”
“我覺得把某些無關緊要的工藝條件跟以前統一起來,便於車間管理。”老蘇覺得自己有理。
方翰民無奈地說:“無關緊要的工藝條件?這是你說的吧?隻要是操作規程上要求的工藝條件,沒有哪一條是無關緊要的!新舊工藝的原理不同,即使結晶過程,也跟以前有區彆,希望你們嚴格遵守工藝紀律!而且試車階段的事實證明,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也沒有什麼地方不利於管理。”
害怕老蘇跟方翰民發生爭吵,老韓把話題岔開,“方科長,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已經告訴結晶崗位的職工,讓他們馬上按工藝規程要求,把結晶時間恢複到試車階段的標準。”......
自此以後,一車間運行還算正常,但是,無論大事小情,但凡跟工藝技術有一點關係,即使車間技術員老吳能解決的問題,車間主任蘇文權都要給方翰民打電話,讓方翰民不勝其煩。
過了十幾天,在向袁廠長提交工藝改造書麵彙報材料的時候,方翰民談到一車間的領導未能儘職儘責,甚至瞎指揮,至今還離不開技術科的指導,給他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
“為什麼這樣說?”袁廠長知道方翰民從不在背後議論彆人,聽了方翰民的抱怨,他感到很詫異。
“半個月前,他們剛接手一個星期就出了質量事故,把我找去分析原因,結果是車間主任老蘇擅自做主,讓職工隨意改變工藝條件,導致幾批產品質量不合格。”
“還有這種事?此前沒聽你說過,現在怎麼樣?”對於方翰民反應的問題,老袁開始重視起來。
“找到原因後,我當場就讓崗位上的職工改正過來了,也向老蘇指出違反操作規程是錯誤的。但是,自那以後,一車間跟工藝技術有關的所有事情,老蘇都要找我,即使那些問題他們原本可以自己解決。”
“在你看來,是他們根本沒把新工藝搞懂,還是故意跟你找事?”
“我認為兩方麵原因都有。技術方麵,他們的韓工應該掌握了百分之八九十,老蘇也就一知半解,但老蘇的有些行為,明顯是想找彆扭,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對工藝改造有抵觸情緒。”
提起這件事,袁廠長還有印象,當時他讓王副廠長協調一車間和技術科的工作關係,就是因為老蘇從中作梗,導致老王無法協調,最終鬨到袁廠長這裡,是他親自做工作,才勉強讓老蘇接受了工作協調。
袁廠長點了點頭,“嗯,老蘇本來就不歡迎工藝改造,也許他習慣於管理老工藝那一套東西,對新技術新工藝有點畏懼,現在從頭學,年紀有點大,腦子變笨了,學不進去,這倒可以理解。”
“可是,技術進步是大勢所趨,沒有技術進步就沒有未來!而且,一車間的技改已經完成,無法恢複到從前了!”方翰民著急地說。
“你彆急嘛,咱們早就達成共識,技術進步是今後全廠的工作重點,彆說一車間不能恢複到從前,即使能改回舊工藝,也萬萬不能那樣做!那不是開 倒 車,跟時代發展大趨勢背道而馳嗎?不僅讓人笑話,而且完全是瞎折騰!”
“話雖如此,一車間今後何去何從呢?”
“還用說嗎?新工藝成功投產,是紅星製藥廠的一件大事!不能因為某些人不適應,就對一車間產生悲觀情緒。一車間以及現在采用的新工藝都是不可動搖的,但那些不適應新技術新工藝的人,卻是可以挪動的。”老袁意味深長地說。
方翰民若有所思,“袁廠長,你是說......?”
“對,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某些人不是不適應新工藝嗎?那就讓他挪地方!一個中層乾部算什麼?就是我這個廠長,隻要不適應新形勢,上級主管部門照樣讓我挪窩。”
“這樣不太好吧?讓人覺得一車間搞了工藝改造,卻把車間領導換了,好像技術科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似的。”
“翰民,你想多了,一個兩三千人的車間,不能因為領導不力而廢了,不管是誰,隻要不能勝任工作,就得挪崗位,不要在乎外界怎麼說。另外,我還要告訴你,隻要認為正確的事,就大膽去做,誰也無法控製外界的議論,但那不能成為阻礙你做決策的關鍵因素。一車間這件事對我來說很簡單,隻是苦於沒有替代人選,讓我猶豫不決。”
方翰民顧慮再三,“其實......,我這樣說可能不太恰當,還是算了吧。”
“這裡沒有其他人,你有什麼想法,不妨說出來,就算是相互交流,即使不恰當,也沒有關係。”
“其實,廠裡隻要把視野擴大點,在年輕人裡麵,也許可以發現有用之才。”
袁廠長對這條建議很感興趣,“哦?麵向年輕人,這倒是個好主意。你就是年輕人,對他們一定很了解,在跟他們打交道過程中,你發現了這樣的人才?”
“隻有長時間接觸,才能了解一個人。近兩三年,通過工作關係,我跟技術科的四名年輕人接觸很多,可以說對他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無論業務水平還是管理能力,我認為他們四個都不錯,不僅工作熱情高,而且很有責任心。”
袁廠長好像有了什麼新發現,“喲,你觀察的倒很仔細,我還以為你專注於技術,無暇顧及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