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熟讀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2 / 2)

荀彧忙起身勸道:

“元讓,不可胡來!”

夏侯惇卻擺擺手:

“先生寬心,某自有分寸。”

他其實也隻是想嚇唬嚇唬李翊,哪能真砍他一隻手?

無非是想給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一點兒教訓罷了。

李翊從容一笑:

“將軍請出題便是。”

夏侯惇輕嗤一聲:

“你既說你熟讀兵書,那我且用《孫子兵法》來考考你。”

荀彧在旁無奈地歎了口氣。

《孫子兵法》連他都不敢說全部理解了,何況是李翊?

但荀彧不知道的是,《孫子兵法》隻對他們這個時代的人晦澀難懂。

經過後世一千多年的洗禮,已經有不少軍事家為它進行過注解。

李翊讀到的自然是注解過後的《孫子兵法》,自然要比荀彧他們懂得多。

所以李翊才會這般自信滿滿……

夏侯惇從書卷中拾起一本書,揚聲念道: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見不可察。”

“故經之以無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就請李翊先生,將這兵書上提到的道、天、地、將、法,為某解釋一番。”

夏侯惇還特意將“先生”二字提高了一個聲調,語氣中竟是嘲弄。

他自幼學習槍棒,熟讀兵書,後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即使如此,也隻能將這五個致勝維度雲裡霧裡的大致理解。

他倒想瞧瞧這位“奇才”要如何解釋這五個維度。

“哦?嗬嗬……”

李翊眼皮眨動,隻是略作思考,便朗聲回道:

“要解釋倒也不難,我且用高祖取天下來對此解釋。”

唔……漢高祖?

夏侯惇一怔,尋思這小子也是想引經據典,高祖事跡哪個漢朝人不知曉?

他特意挑這一段來講,分明有意取笑自己!

“請試為惇言之。”

夏侯惇伸伸手,示意李翊接著說。

此時,李翊的聲音接踵傳出。

“先說‘道’,昔年高祖為義帝發喪,天下歸心。”

“這便是在道義上占據了上風,此為道勝。”

“再說‘天’與‘地’,高祖與項羽約定先入關中為王。”

“高祖先項羽一步入關,得了天時。”

“後據益州之地,天府之土,得了地利。”

“有了這天時地利,高祖取天下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至於這最後的‘將’和‘法’,高祖善舉賢能,有功必賞。”

“故韓信、張良、酈食其等輩俱往投之。”

“反觀項羽,有官不封,有賢不用,唯一的範增還被其氣走了。”

“試問以高祖用韓信之兵,張良之謀,樊噲之勇,項羽如何敵之?”

“二者的領兵之法高下立判,楚軍隻能以正合,而漢軍往往會以奇勝。”

“此便為《孫子兵法》之精髓所在。”

侃侃而談,有理有據,字句鏗鏘!

李翊這段由繁入簡的話語,直接把荀彧、夏侯惇即身旁一乾副將全都驚愕了!

不明覺厲的驚愕!

道、天、地、將、法。

以正合以奇勝。

這是一個侍衛能悟出來的道理嗎?

夏侯惇瞬間感覺自己這半輩子都白活了!

李翊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深入簡出,用最淺顯的話語,來詮釋最晦澀的兵法。

比起那些教書先生“故弄玄虛”的講法截然不同,讓人一下子就記下,且死死印在腦中。

“以上不過是小子的粗淺理解,還望將軍賜教。”

李翊恭恭敬敬地朝夏侯惇行了一禮,宛若晚輩向長輩請教一般。

什麼殺人不見血?

這就叫殺人不見血!

任誰都看得出來李翊的理論高明,可他卻任擺出一副謙卑姿態。

令夏侯惇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不敢,不敢……”

夏侯惇紅著臉,趕忙扶起李翊。

“古人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今日某算是服你了。”

“孟德身邊能有公子這樣的奇才,實乃我輩之幸,兗州之幸,天下之幸!”

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次論道,竟讓李翊收服了一個迷弟。

作為未來的魏國大將軍,高安鄉侯,李翊算是又給自己壓了一注。

“夏侯將軍過譽了,適才論道皆乃戲言,不必放在心上。”

李翊這是話中有話,提醒夏侯惇彆忘了他們之前還有個賭注。

某人可是說了輸了要拜自己為師。

但李翊又故意說是戲言,既給足了夏侯惇麵子,又讓他欠了自己一個人情。

夏侯惇一拍手,“害,今日是我有眼無珠了!得罪了先生,還望先生恕罪。”

李翊噗嗤笑道:“我乃後生晚輩如何當得先生二字?”

“先生適才之言,如雷貫耳,使惇受益良多。”

“今晚長夜漫漫,惇願再聽先生講經。”

這一聲聲先生喊下來,基本已經默認李翊是他夏侯惇的老師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