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異站在湛江灣一號的金屬甲板上。
經過洗刷和清理,這裡乾淨整潔許多,全部12個養殖區都被投放了貝類和骨魚魚苗。
形如小孩的黑手菇們正一個個晃晃悠悠地巡邏和乾活。
它們有的在投喂草料、蘑菇和海藻,有的拿著鏟子、毛刷和麻布清理甲板,有的合力拉起沉入養殖區的粗壯繩索,檢查每一個扇貝籠裡的貝殼生長情況。
黑手菇腰上都係了安全繩,固定在平台的各個鎖扣和欄杆上。這也是沿用袁通的安全防護技巧,避免工作時不慎跌落死海。
另外還有幾個人類養殖工。他們都是之前從貝殼市跟來的,以前就做這活兒。
養殖平台的下半截泡在霧狀死海和水流裡,但四四方方的養殖區內水卻十分清澈,霧氣都被驅散,一眼就能看到水裡的情況。這顯然是湛江灣一號自帶的功能。
頭戴一頂漁夫帽的鄭陶拿著一個保溫杯,說:“我們這裡一切都很順利,操作本身不難,就是從沙港購買魚苗和貝殼,再投入到這裡。武器大師們進入死海,幫我們收集了很多海藻。”
“魚苗是用雞骨頭培育的,具體技術完全由沙海公掌握。這些魚苗偶爾會動彈,就是存活率不高,我們用了四個養殖區養魚,投入了大量魚苗,到現在一個月就養出了17條骨魚。”
周異倒是不意外。如果那麼容易獲得大量骨魚,百裡公早就富可敵國了。
“已經不錯了,慢慢來。”
養貝區在船首靠近停機坪一帶,養魚區則是在船尾。
外觀倒是沒有什麼不同。
周異看向養殖區的井中,有幾個骨頭結構的小型生物在水中遊曳。
比起自己見過的野生骨魚,它們看起來要小很多,不過也更安靜,不像野生骨魚那麼喜歡往地下鑽洞。
周異問鄭陶:“這裡不做封閉或者阻光器處理,骨魚不會跳出來嗎”
“不會的,董事長。您看看就知道了。”
鄭陶抓起旁邊架子上的一條魚線很粗的魚竿,從甲板桶裡取出一個白色貝殼,綁在釣魚線上當餌,然後往養殖區的井裡一甩。
然後鄭陶將其輕鬆拉上來,丟到了一個空置的桶裡。
這骨魚看起來也就一個手掌大一點,它咬著貝殼,將其一點一點吞入體內。接著它吐出釣魚繩,趴在桶裡,一動不動地曬著太陽,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
“平台養殖出的骨魚就是這樣子。”
鄭陶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最早我和孫重來也擔心不好管,不過試過後發現是多慮了。它們從魚苗長出來就在養殖平台裡,攻擊性很弱,隻要喂它骨頭和貝殼,它們就很溫和,也懶。”
“隻要不是故意去反複攻擊它們,它們都很聽話,因為覺得會有吃的。”
周異心裡嘶了一聲。
這家養骨魚的馴化快得離譜。
湛江灣一號作用太大了。
“不要看它們這副樣子,依舊是有光種的。”鄭陶指了指桶裡的魚:“需要的話,現在能直接收取光種。”
周異想了想。
過去自己是從野生骨魚入手,通過留頭去尾的方式獲取光種。可今時不同往日,湛江灣一號直接就能用魚苗和貝殼養骨魚,那麼思路上也需要隨著變化而調整了。
周異說:“當前不靠養殖平台創收,貝殼也先供給骨魚生長用,還是以摸索提升骨魚產量為主。不要有壓力,慢慢來。”
“是,董事長。”
鄭陶將骨魚從桶裡倒回到養殖區,嘴上說著:“其實這初期已經非常順利了,湛江灣一號自帶養殖的基礎框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摸索,和進一步使用好它。”
“您之前讓翡翠城修建的大壩公路真是目光長遠。有了這條連接翡翠城和湛江灣一號的安全通道,上麵可以通車,大壩內還可以步行,還能躲避風雨和危險。”
“現在蘑菇林運送蘑菇,農田產出的糧食運輸,也能通過大壩往來。”
周異望向旁邊的長長大壩。
他對這一工程也頗為滿意。
要致富先修路。
在他所處的時代,這一概念基本上深入人心。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交通便利才能讓人和物的流通高效快速。
所以周異回來後就操作翡翠城,將光炱大壩進一步延伸,從西麵一路沿著死海的海岸線修到了南邊。
這是廢土開發公司修建的第一條公路,總長15.2千米,前後耗時21天才完工。
製造房體鋪路很簡單。但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是平整路麵,周異和翡翠城反複調試,最終選擇了雙層房體上下重疊的鋪路方式,才確保了路麵足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