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2 / 2)

老道士在他們心裡種下一顆懷疑的種子,這顆種子在短短幾天之內就生根發芽,現在已經茁壯成一棵參天大樹。一家人總是背著她嘀嘀咕咕。

如果張希瑤不是姑娘,而且已經養到十三歲,到了出嫁的年紀,她嚴重懷疑這些人會聽信道士讒言,將她這個妖孽溺死在河裡。

張希瑤努力忽視她的打量,將簍子放到牆角就進了堂屋,飯菜剛端上桌。

這時候普通百姓的日子很苦,整個許家村沒有吃早飯的習慣,都是中午一頓,晚上一頓。

家裡隻有一張吃飯桌,大人們坐到桌前吃飯,小孩子就端著飯碗隨便找個地方。

張希瑤不想跟大家湊在一起,省得他們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端著飯直接回了屋。

這房間是她父母的。張家老兩口住在堂屋東側,她和父母住在堂屋西側。

張父活著時,他們還會將這屋子隔一道簾子。張父死了之後,草簾子就撤下去了。

今天吃的又是疙瘩湯,這是用小麥磨出來的粉,用水混成麵團放進燒開的水中煮熟。做法很簡單,她小時候也吃過。但她小時候吃過的疙瘩湯是細麵做的,這碗疙瘩湯呈土黃色,上麵還漂著麥麩,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豬食,看著就沒有食欲,這麥麩不止漂在上麵,疙瘩裡也有許多,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把麥麩揚出去。咽的時候,還會拉嗓子。

張希瑤上輩子最窮的時候,也沒吃過麥麩。吃的最多是紅薯。

這個朝代沒有高產作物,如紅薯、玉米、土豆之類的。百姓多數種的是水稻、小麥和粟,產量很低。

已經吃慣美食的她,連吃好幾天,有點食不下咽。人也肉眼可見地瘦下來。

就在她艱難地跟疙瘩湯做鬥爭時,外麵傳來張婆子略顯不耐煩的聲音。

張希瑤趴在窗前,透過窗戶縫隙看到張婆子跟大伯娘說話。

“娘,公爹的藥隻剩下最後一劑,他的病一直不見好。咱們要不要去縣城給爹請個大夫?”

張婆子麵露為難,“城裡大夫出一趟診至少得一貫錢。咱們家哪還有錢。”她唉聲歎氣,顯然也為這事發愁。

大伯娘看了眼張希瑤房間方向,“我看不如把阿瑤嫁出去。前幾天道士說的話,您也聽到了。公爹的病一日比一日重,興許也是受她影響。”

公爹病入膏肓,家裡也沒錢治病,不如將這個禍害嫁出去,給老爺子衝衝喜,興許老爺子沒了禍害影響,病也就好了。

她的提議不能說自私。家裡有個克父克母的孩子,誰知下一個被克的是誰?

張婆子下意識搖頭,“阿瑤還小。”

“娘,阿瑤今年已經十三了。”

這時候法律結婚年齡是男十五,女十三,聽婚嫁,但出嫁年齡多在十八左右。大伯娘提出將她早嫁,符合規定,卻不符合常理。

張婆子知道家裡人容不下阿瑤,也沒有糾結年齡,換了個說法,“可咱們家出不起嫁妝。”

頌朝有厚嫁之風。女子出嫁,無論家境如何,都必須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妝,否則便會遭到周圍人的議論。

“咱們家這個情況,阿瑤夫家應該也能理解。而且三弟給阿瑤選的夫婿家境那麼好,又是讀書人,最注重名聲,肯定不在乎這些。咱們不趁著熱孝將她嫁出去,等過了六年守孝期,這門好婚事還不知會有什麼變故呢。”

頌朝以孝治國。朝臣至親去世要丁憂,普通百姓要守孝。想要嫁人,需要在熱孝百日成婚。否則就得等上三年。張希瑤雙親去世,加起來就是六年。

張婆子遲疑,“可也不能一點嫁妝都沒有吧?咱們兩家懸殊這麼大,要是一點嫁妝都沒有,阿瑤肯定會被人看不起。”

大伯娘早就想好了說辭,“阿瑤夫家送多少彩禮,咱們全讓她帶走,一分不貪她的。”

公爹生著病,糧食也見了底,家裡正是缺錢的時候。他們要是將嫁妝給扣下,村裡人也不會說什麼。

為了擺脫這個麻煩,他們連彩禮也不留一分。張婆子知曉自己再說下去,老大老二兩口子肯定會對她有意見,她沒再拒絕,隻說會跟老爺子商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