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5章 昌國公(1 / 2)

大明鹽業的框架,張驥已經勾勒完畢,在成本的基礎上,加上想獲得的利潤,再加上鹽課銀子,就組成了出場價,大概是十五文到十六文。

但事物的發展規律,張驥自認沒有辦法乾涉,零售價二十文是想當然,隻會在臨海地區實現。

商品是需要運輸的,這也是成本,可以預見,離海邊的鹽場越遠,食鹽的價格就會越高。

但張驥覺得不會再出現以前每斤高達三百文的畸形價格,為此他設立了總代,由總代承擔一部分運費。

蘇北地區的總代,張驥給了白無憂,這是白無憂該得的。

南京畿的總代給了沈家,而浙江的總代,張驥選擇了最早投靠過來的小鹽商江才,這個人腦子裡有點東西,是個值得扶持培養的人。

再往南的福建,兩廣,張驥把總代給了自己親近的人。

張驥不是撒手不管,他控製著出場的食鹽,在總代層麵還會安排審計巡查,目的就是確保食鹽的價格降下來,但又能讓鹽課稅銀恢複應有的水平。

臨時工直銷客的作用,張驥也沒忘,這些人也是活躍市場的主力,可以螞蟻搬家似的把食鹽的價格平抑下來,是製衡總代的一個額外手段。

張驥是想增加大明在鹽業上的稅收,不讓這部分銀子被鹽商和貪官汙吏私吞。

但這個壟斷的買賣注定會產生巨大的利益,保守估計,除去繳納包稅之外,最少能年入一百萬兩,當然不可能都是銀子,還包括了其他實物商品。

有了這個恒定的收入,張驥也有信心重組大航海艦隊,遠的不說,起碼能把南中國海重新納入大明霸權的範圍。

甚至海上力量的增強,還可能導致臭名昭著的倭寇的消失,這也是張驥十分在乎的。

提到大航海,張驥就想到了最近才了解到的,大明以朝貢為主的外貿體係。

哪怕是鄭和下西洋,也是這種朝貢貿易體係的一部分,大明就從來沒有考慮過經濟利益,隻看重政治影響力。

以至於大明對外經貿總體上是虧的,虧的最後都裁撤了鄭和的大洋艦隊。

而在朝貢貿易中,給與外來商戶的居然是外交身份,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張驥覺得自己除了掌控大明鹽業這個錢袋子,對外貿易的權力也得拿在手裡,因為沒人比他更清楚大航海的威力。

掌握了外交,通商的職責,權力,張驥才能從容布局,給大明開一條新路。

但是挑戰的是固有的朝貢貿易體係,挑戰的是閉關鎖國的祖宗之法,張驥感覺壓力不小,哪怕有皇帝姐夫的支持,想戰勝一幫老頑固,沒那麼容易。

比如今天就來了一個,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戴義。

張驥都沒想到戴義會來,而且是作為宣旨天使來的。

戴義對張驥十分客氣,先聊了幾句問候的話,才讓張驥焚香擺案接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