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的雷達發展,也是經曆了很多次的變革的,最開始的時候,雷達設計師們走的都是提高雷達的孔徑,增加雷達的功率來提高雷達的性能的道路的,而米格-25戰機的雷達,就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一個變態的產物。
至於結果,也都看到了,這種雷達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功率,都變成熱量白白地耗散掉了。
美國靠著先進的工業技術,率先將戰機進入平板縫隙陣天線時代,從最初的f-14戰機就開始了,強大的awg-9雷達,賦予了雄貓戰機很強勁的性能。
現在,整個西歐都在使用倒置的卡塞格倫天線,其性能較傳統拋物麵天線有所提高,但是,它根本就不可能和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相比的。
具體的公式就不說了,機載雷達需要高增益窄波束低副瓣,拋物麵天線是無法完美地實現它的目標的。
而平板縫隙雷達天線,就能更好地地實現這個目標了。
平麵陣列天線是一種典型的陣列天線。由數十到數百,甚至成千上萬個小單元天線按照一定規則,間距等,均勻布置在陣列麵上。單個單元天線也許波束很寬,增益很低,但是依靠天線陣麵上眾多的單元天線,協同工作,就能實現一個很高的增益,窄波束,甚至取得超低副瓣。
當然,平板天線有很多,對戰機來說,主要是帶縫隙的,就是在常見的微波傳輸結構,波導表麵開縫,讓小縫隙成為一個天線,將電磁波輻射出去。具有利於和饋電結構匹配的優點,且功率容量較大。機載波導縫隙看起來就像開在平板上的一樣,所以有就被稱為平板縫隙天線。
其實平板天線還有一種是開口波導,也是利用波導結構,不過不是開槽開縫,而是直接利用波導口麵輻射電磁波。因為這種開口波導形式剖麵稍大,且重量過重,因此多見於陸基或者艦載雷達,機載雷達較少采用這種形式。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加工起來卻是相當複雜的,因為那一條條的小縫隙,必須是精密加工才行的,現在,就連西歐還沒有攻克這種技術,蘇聯就更彆想了,蘇聯一直解體,也沒有攻克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乾脆直接繞過去,搞相控陣雷達了。
法國也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才算是攻克了這種加工技術,用在了他們的新一代的戰機上,而現在,隻有美國的三代機,全麵普及了這種雷達技術,美國的先進性由此可見。
到了九十年代,當西歐實現了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量產的時候,美國人的注意力早已轉向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始終領先了一個時代。
而現在,大家都沒有想到,居然在這裡意外地看到了這種雷達。
其實,脈衝多普勒雷達,不一定是平板的,後世國內引進的蘇-27,那就是脈衝多普勒雷達,後來經過升級,還具備了合成孔徑能力,但是,這種雷達一直用的都是倒卡天線的,一直到國產的雷達裝上去,才實現了平板縫隙雷達的使用。
那是一個平板,上麵的一道道的開口,是那麼的清晰,在平板的前麵,有一個類似八木天線的裝置,大家都看得呆了,尤其是那些本來就涉足於航電方麵的工程師,更像是著魔了一般。
以色列,居然也這麼早就步入了平板縫隙雷達的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