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ec-121,幾乎就不能算是正常的預警機,從1962年起,美國空軍開始考慮發展新的警戒係統,並研究了這種飛機在戰術空戰中作為空中監控與指揮站的可能性。
對美國空軍來說,必須要有下視技術,海軍的e-2是在海麵上工作的,海麵的回波可能不嚴重,但是空軍就不行了,如果不能有從地麵回波中搜索目標的能力,那就是雞肋的。
所以,這樣一直到了1967年決定采用脈衝多普勒體製,經兩輪對比試飛的篩選,於1973年選取了威斯汀豪斯公司研製的雷達。
雷達是預警機的關鍵,早期的雷達沒有脈衝多普勒能力,那是不行的,根本就無法使用,而在七十年代,美國的雷達技術就已經成熟了,他們的雄貓戰機的awg-9雷達,就已經具備了從複雜的地麵回波中檢測敵機的完美能力。
e-3的雷達係統選用的是威斯汀豪斯公司研製的an/apy-1型s波段脈衝多普勒雷達。
就和眼前看到的大盤子一樣,雷達就在盤子裡麵,雖然都是盤子,e-2的雷達,裡麵是個八木天線,而e-3的雷達,裡麵卻是一個尺寸為7.3米x1.52米的平板隙縫陣天線!
沒錯,就是平板縫隙雷達天線,這種技術究竟有多重要?在主動相控陣技術出現以前,這種技術,那就是雷達上的王者的存在。
這種雷達可選用脈衝或脈衝多普勒、高脈衝重複頻率或低脈衝重複頻率、垂直掃描或不垂直掃描、主動或被動等多種工作方式。
雷達有主波瓣窄、旁瓣低、有跳頻、多脈衝重複頻率、動目標顯示等技術特點,能有效地抗禦電子乾擾。可以說,就是這個雷達技術,是e-3預警機的關鍵所在,哪怕就是美國的技術已經具備,前前後後,也研製了好幾年。
他們以波音707為基礎研製了3架e-3a的原型機,到了1975年e-3a的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用這些飛機對生產型電子設備進行了飛行試驗。
1977年3月,第一架生產型e-3交付使用。到1978年5月,由首批8架飛機形成了初步作戰能力。
可以說,這是相當漫長的了。
那還是美國人的先進技術。
空軍也動過心,改裝過空警一號,結果呢?複雜的地麵回波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最後項目就下馬了。
當時不僅僅是雷達解決不了,載機也沒有合適的,而現在,當看到馬老拿出這個模型的時候,秦風既感覺到震驚,也有很多的擔憂。
現在,運十項目正處於停滯階段,如果這款飛機作為預警機的載機,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上麵那個大盤子怎麼辦?
國內現在,連一個殲-8使用的單脈衝的雷達都搞不定,現在還沒有完成和計劃中的霹靂-4導彈的整合能力,更不用說搞定這種技術難度上千倍的預警機的雷達了。
可能嗎?
“在接到了空軍方麵的指示,我們可能從外界獲取雷達係統之後,我們就開始了大量的風洞實驗。”馬老開始介紹了,這句話,更是讓秦風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