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1471雷達(2 / 2)

大國航空 華東之雄 3427 字 10個月前

國內的芯片,在後世是一個痛,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國內的芯片,發展的並不慢。

當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隻有少數幾個有線電和無線電工廠,生產能力很低。後來,按照當時的政治局勢,就開始向老大哥求援了,在第二屆商務談判的時候,就請求由蘇聯方麵援建電子管、無線電元件和交換機生產廠。

但是呢,電子管和交換機很容易,電子元件卻被拒絕了,蘇聯人說的很簡單,蘇聯人自己的工廠都是民主德國幫著建起來的,要找,去找民主德國吧!

當然,蘇聯人這是一種推諉,他們自己也是有很多無線電技術專家的,彆看蘇聯人崇尚電子管,但是在集成電路的生產上,並不落後。

國內和民主德國方麵提出了請求,最後在他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批工廠,不過,電子元件,最終還是靠自己的技術人員建立起來的。

當年,在祖國建立之後,無數的技術人員開始了回歸,衝破了帝國主義的衝衝阻擋,帶著他們的科學的大腦,帶著他們的愛國熱情回來了。

電子技術的發展並不晚,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剛剛發明了半導體點接觸式晶體管,開啟了半導體時代。而在祖國,1959年,在林蘭英教授的帶領下,僅比美國晚一年拉出了矽單晶,這是芯片的第一步。

同年,李誌堅教授在清華大學拉出了高純度多晶矽。1965年,國內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

哪怕是在十年動蕩的時間內,國內的半導體建設也沒有停止,尤其是1972年,我國自主研製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在永川半導體研究所誕生,實現了從中小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

而到了1975年,中科院109廠生產出中國第一塊1024位動態隨機存儲器,這個說起來很繞口,簡單來說,就是內存,電腦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的內存。這個成果儘管比美國、日本晚了四五年,但是比韓國要早四五年。

看看到了後世,韓國成了內存世界的老大,其實當年,他們比國內還要落後。

隻不過,在進入八十年代之後,國外的集成電路飛速發展,國內卻開始止步不前了,結果,把所有的芯片市場,都讓給了國外。

當然,這是指民用芯片,而在軍用芯片領域裡,是絕對不可能求人的!

聽到了秦風的問話,張老師說道:“這方麵,我不太了解,不過聽說,在機載雷達的電路設計上,大部分的電子零件,都是我們自己生產的。”

大部分的,都是自己生產的,那就是說,也有少部分不是了?

張老師笑了笑:“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先把它搞出來,至於性能的提高,要等到搞出來再說,先解決了有無,再解決性能的高低,聽說,處理器方麵,使用的是8086芯片。”

這種雷達,在國內是完全空白的,所以,現在就是要先搞出來,而己方國內的很多芯片,都是不能自產的,所以,使用國外的,也是可能的,不過,這使用8086芯片,聽起來還是很讓人驚訝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