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雜的電磁乾擾環境下,雷達不一定好用,當雷達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的時候,用什麼來鎖定目標呢?
這種光電瞄準裝置,就能派上用場了,在後世,說起這種係統來,就能讓人聯想到米格-29和蘇-27,其實,雄貓戰鬥機上早就有這種係統的存在了,是裝備在機腹上的,隻不過雄貓戰機的awg-9雷達和不死鳥的組合太強大了,讓人忽略了這種係統的存在,而且它的位置不引人注意。
但是現在的米格-29,不能不讓人注意。
這套係統,提供了雷達之外的搜索手段,其實,就在幾年前,對大多數的國內飛行員來說,僅僅使用雷達攻擊,都是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
如果不用瞄準具來跟蹤,包好,居然就能開火?這絕對是不行的,大家從未想過僅僅靠雷達,就能完成所有的準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啊。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雷達還真的能這麼乾,而科技是在不斷發展的,除了雷達之外,彆的手段也都開始有了,比如現在的這種oeps29光電係統。(也有說法叫做kols-29。)
這種裝置就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
它的內部有紅外和可見光的探測設備,其實作用距離並不遠,和雄貓上的相比還是很差的,它對典型戰鬥機目標尾追搜索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索範圍正負方向不小,可以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
同時,它還擁有激光測距器,畢竟想要攻擊敵人,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以前的機炮時代,就已經開始有激光測距儀來測距了。
馬羅科夫很驕傲,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套係統的詳細數據說出來,接著,他又說起來了米格-29的新技術。
“除了雷達,光電係統之外,我們的鎖定目標的手段,還有一種,就是頭盔瞄準具。”
因為僅僅是靜態展示,所以大家並沒有看到飛行頭盔,這就給了馬羅科夫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的頭盔瞄準具,可以做到和飛行員的頭同步運動,具體來說,飛行員的眼看到了什麼地方,我們的導彈的導引頭就能跟蹤到什麼地方了,隨時都能夠發起攻擊,以後我們的近距格鬥,飛行員隻要抬抬頭,就能發射導彈。”
頭盔瞄準具,的確是他們的創新,蘇聯人第一次想到了在飛行員的腦袋上增加點東西,但是呢,由於蘇聯的電子技術的差距,導致了這種裝置的實際效能,根本就發揮不出來。
頭盔瞄準具是裝在頭盔上的,關鍵是頭部位置測量器,它用來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這樣就可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它還需要計算機將目標位置信息轉變為瞄準指令,控製導彈的導引頭對準目標。
可以說,這是一個創新,它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但是,蘇聯的電子係統薄弱,整合能力不夠,和後世的那種直接帶著頭盔顯示器之類的相比,根本就是太簡陋原始了。
後世的國內引進之後,大部分的飛行員在飛行訓練中,根本就不帶這種東西,僅僅是保留一個掛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