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飛機的飛行員,也穿著那個時代的裝束,頭上戴著一個皮質的飛行帽,甚至連座艙蓋都沒有合上,就在大家的眼前滑跑而過。
對很多人來說,這還是第一次,雖然對一名飛行員來說,首次的飛行是從螺旋槳飛機上開始的,但是那是教練機,前麵的機頭很短,裡麵裝的是一台功率並不高的活塞發動機,或者是渦軸發動機。
現在呢,這種戰機的前麵,占據戰機幾乎一半的長度,全部都是發動機,秦風記得在書上曾經讀到過,後期采用的是am-38f 液冷機械增壓 v型12缸,1720 匹馬力.
在戰鬥機的發動機上,出現過液冷和氣冷之爭,液冷的發動機,就是現在這種長條形狀,因為發動機的氣缸可以從前到後挨著排列,不用考慮散熱的因素,因為有冷卻液來散熱,所以發動機也很穩定,不會過熱。
而氣冷發動機,就是星型結構,它在機頭前麵,順著圓圈的形狀在外側放置,這樣,就導致發動機的長度很短,但是呢,迎風麵積超級大,它需要把所有的氣缸都部署到最前麵,這樣才能夠滿足發動機的散熱需要,所以,這樣看來,似乎是氣冷發動機不好用,但是它結構簡單,在空戰中,哪怕是挨了幾發子彈,被打爆了一個或者是幾個氣缸,還能繼續飛行,但是液冷的,隻要有一發,發動機就報廢了,經常會打中它的散熱水箱之類的地方。
液冷和氣冷爭論了很長時間,不過最後,都進入了曆史的廢墟之中,新興起來的,就是噴氣發動機了,而噴氣發動機也經過了很多技術路線之爭,現在最近的,應該就是從渦噴到渦扇發動機了。
發動機的研發,決定著一款飛機的成敗,蘇聯擁有很多的航空發動機設計局,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設計水平,而己方呢,卻一直都在仿製,到現在為止,殲十的可靠合格的動力,還沒有啊。
秦風在心中感歎著,同時看著這款戰機的起飛,這也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
長長的機頭,都會擋住飛行員的視線,飛行員隻能看到天空而已,憑借兩側的跑道判斷自己是否是偏航,發動機冒著黑煙,戰機從他們的眼前滑過,連三百米都沒有用,起落架就已經離開了地麵。
這就是螺旋槳飛機時代的好處,起降距離短,起飛速度低,如果沒有合適的跑道,平坦的原野也可以讓戰機飛起來。
接著,伊爾-2的飛行表演開始了,作為一款螺旋槳飛機,它不可能在起飛之後就來個大迎角的爬升,它的動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撐做這樣的動作,否則的話,它就會繞著自己的軸線掉下來,螺旋槳飛機時代,螺旋槳的反作用力矩都是很強的。
它的平直的機翼,展現在眾人的眼前,這種機翼帶來的好處,那就是機動性很靈活了,看看現在,它在起飛之後,在天空中繞了一個小半徑的轉向,就過來了,就這一個基本動作,就足以讓噴氣機羨慕不已了。
轉彎半徑小,所以,它也很容易和噴氣機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初一名西德的青年可以駕駛一架小型螺旋槳飛機,一直飛到莫斯科紅場降落,就是靠著這種優勢,那也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次著名事件了,甚至導致了整個蘇聯國土防空軍的強烈震動。
伊爾-2精彩的表演,從這個小半徑的轉彎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