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冬天,劉支書接到上級的通知,村裡會被派來一個畜牧業的日本專家(說白了就是個獸醫)以及他的隨身翻譯來解決饗堂村的一個大問題——全村集資買來的種豬沒有能力配種了。
至於為什麼會想到買種豬,這還是另有一段淵源的。
本來饗堂村是個背靠大山,有一百多戶村民的大村,這裡水土肥沃,山林茂密。既可以種莊稼,也可以在山裡采一些山貨,村子裡每戶人家都過得十分富足。
雖然與外界有些隔絕,鮮有往來,但是村民都安得其樂,他們延續著祖祖輩輩的活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這裡,無論在水質方麵,還是空氣方麵,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正所謂鐘靈毓秀,這裡自古就出過許多出名的讀書人,考上功名,當了大官,走出了山村。
這些官員在衣錦還鄉時都多多少少的出資,在家鄉建起了祠堂。由於村裡劉姓是大戶,經過不知多少代的發展,劉家人在不同時代擔任起了族長,保長,村長,村書記兼村長等。雖經曆過幾次戰亂,村民的生活相對還算比較穩定。
然而世事無常,不知到了哪個年歲裡,一位富商在一次徒步遠遊時,來到了這裡。
富商被這裡的風景迷住了,甘甜的山泉水,穗大奇香的稻米,清新的空氣,深深地治愈了富商的頹廢的精神,也同時激發了富商的慈善之心。
富商捐給了饗堂村五千萬現金,連當時的省領導都在百忙之中騰出一隻手伸了過來,這是年長的人曾今用過的語言。至於什麼意思,孩子們都無從得知,都知道饗堂村有錢了,村長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