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寡婦具體叫什麼名字,村裡人都不知道。反正大家從一開始就這麼叫。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寡婦從來沒有結過婚,更何談死過丈夫。
但為什麼要叫她寡婦呢?究其原因,可以追溯的曆史早已被人遺忘。但是關於李寡婦這個人,還是有介紹的必要的。
李寡婦爺爺輩是從山東聊城遷來饗堂村的,當年劉鄧大軍跨過大彆山。
李寡婦的爺爺劉青山在一次偵查任務中負傷,因此無法隨軍前行,就留在饗堂村養傷,並認識了照顧劉青山養傷的李寡婦的奶奶陳氏。
劉青山由於槍傷過重便在部隊繼續前進的時候沒有跟上,留了下來。之後也再沒有回到部隊,而在餘下的戰爭中一直未能參加,心中也是遺憾。
後來全國解放,劉青山也就定居在了饗堂村,並和一直照顧他幫他養傷的陳氏結為夫妻。
此時地饗堂村在經過戰爭後,因為所有人都未受到嚴重的戰爭波及,因此戰爭一結束,所有村民便能繼續安居樂業。
這也算是一大幸事,當時的族長都歸功於李寡婦的爺爺,正是由於他的留守才使得村子能夠在戰亂中處於相對穩定。
當然,你可以說這隻是族長的一廂情願,但是畢竟當時李寡婦的爺爺劉青山是饗堂村唯一的黨~員,而且負傷時也是軍隊的乾部。
有這兩個光環的加持,不得不讓族長另眼相待。而且每次村民在劉氏祠堂進行春耕大祭時都把劉青山安排在主位,而且恰巧劉青山也姓劉,雖然他這個劉是魯地而不是中原的劉。但是在當時族長長期以往的敬之以上賓,全村人也就對這位魯地劉氏看做成本地劉氏無異。
而且,劉青山本人雖然身為黨~員的軍官,但卻為人低調實誠,很受普通村民的愛戴。最後,饗堂村當地的幾大劉氏家族也承認了劉青山在饗堂的地位。
直到發展經濟的特殊時期,劉青山在上級政府的批準下,饗堂村當地幾大劉氏家族的支持下,自然而然扛起了發展經濟的大旗。
雖然此時他已經有七十多歲的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作為一個山東大漢,劉青山很有主見而且固執。當然這也成了饗堂村沒落的一大原因。
之前提到,當年種果樹和種麥子的想法其實就是劉青山提出的,劉青山作為犯了大錯,再加上遇上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政策,這些都搞的饗堂村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