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趙昌不知道犁的具體功能,但在他的刻板印象中,耕地就是應該挖出一條溝溝來。
曲不曲轅的暫且擱置,現在的犁距離完全體太過遙遠,先給它加點功能再說。
彭倉聽懂了“應該將犁鏵傾斜……?”
犁鏵原本是平行於地麵的,被拉著橫切向前。如果傾斜,就能把土挖出來了。
趙昌根據這話思考,想象了一下,否認,說“不,應該把犁鏵尾部延長然後上揚。如果隻是傾斜的話,犁鏵耕土遇到的阻力會更大。”
可以簡單參考一下把鏟子鏟進土裡,然後拉著柄,直接推拉出一條溝的難度。
“但隻要保證犁鏵仍然與地麵齊平,就能夠在輕鬆切碎土塊的同時,令上方的土順著尾部上揚翻起。”
彭倉聽了,感歎“為什麼您見到犁就能想到這些,而我用了它多年,卻沒有
改進它的想法呢?”
趙昌無言,然後回答“……因為習慣。”
他習慣了高科技產品,所以看到落後的東西會認為它能夠變得更好。
但他從前很少思考應該怎樣進一步改造科技用品,就像彭倉習慣了犁一樣,他也習慣了。
或許也是因為趙昌不認為更新技術是他的職責,所以不會去多加費心。
彭倉聽到趙昌的回答,領悟“是啊,走出習以為常的範圍,真是一件難事。”
趙昌沒有多說什麼,而是等條他們休息的時候,走過去仔細觀察犁。
看著犁鏵,他沉默了。
犁鏵是金屬的,如果再擴大犁鏵,就需要用更多的銅或鐵。想要大規模推廣,現在應該是不行的。
至少目前來說,想在秦國推廣也許會比較困難。
唉,好煩。
果然應該先擺爛吧?算了算了,全都讓祖龍去愁,我管不了。
一決定把事情甩出去,身心都輕鬆許多,趙昌對魚和彭倉說“待會直接把想法告訴父親吧。”
彭倉疑惑“不先在芷陽將它做一個樣品嗎?”
起碼也得看看用起來怎麼樣啊。
“沒這個必要了。”
他讓房陵人自己做水車,是為了培養他們的鑽研精神,擴展他們的思維方式。從猜到秦王想遷呂係去房陵之後,趙昌就逐漸把房陵定位成了研究院。
但芷陽不是房陵,沒有自主發展成科研之鄉的條件。想搞研究,一需要人才,二需要錢財,三需要時間。
房陵由於秦王的操作,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和錢,而且由於他們被貶,暫時沒事乾,閒得厲害。
這正是適合搞研究的時候,還是一種比較純粹的研究,不太容易被外部利益裹挾,僅僅是鑽研。
如果想在芷陽也弄一個類似的組織,搗鼓耕具及其延伸用品。趙昌得先走訪一圈,挖幾個能用的人,培養他們一遍,再拉各種投資,扶持項目,最後還不一定能扶起來。
倒不如把想法丟給鹹陽,讓祖龍自己看著辦。
哎,爽了,一身輕鬆。
趙昌忍不住笑出來,問“今天的日常報告,明天父親可以收到嗎?”
魚保持沉默。
我還沒開始寫。彆催了彆催了。
趙昌看向事主。
魚點頭。
按理來說,肯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