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在站台任意商家處購買到一定金額,可以免費在郵筒旁兌換信封和郵票。
這一舉動更是刺激了消費。
漂泊在外的旅客最惦念的自然是家人,郵筒宛若海上水手看到的燈塔,讓人們想到出門前殷殷叮囑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和家中望眼欲穿的老人。
原本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就成了非賣不可。
反正本來也要消費,還不如在這個站台買點東西,順帶著還能寄信給家裡報平安。
抱著這樣的念頭,連續幾天站台的商戶都是喜笑顏開的。
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信紙和郵票還是從他們每個月交的錢中支出,但每個人賺的錢都是之前的好幾倍。
大家自然隻有更開懷的份。
“梅姐,你看這上麵說的是不是咱們站台!”李景激動地拿著一張報紙湊到邱梅麵前。
標題是《直掛雲帆濟滄海——鬆山縣彆具一格的火車站》,報紙上配了張照片。
在氣勢磅礴的海景背景牆前,火車站的站台一副興興向榮的景象,井井有條的攤販們臉上掛著熱情的笑容。
旅客們手中拿著信封朝著被刷成深綠色的郵筒中投遞信件,有人還用袖子擦拭眼角,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遠方的那個人。
背景的圖案與旅客們交相輝映,仿佛人在畫中,又像畫闖入現實。
他們這些人又何嘗不像海上的水手,滿載著希望駛向遠方呢?
報紙上用簡潔卻充滿力量的文字記下了這一幕,高度讚揚了鬆山縣火車站的服務精神,認為她們的免費寄信政策帶給遊客們便利。
畢竟漂泊在外,很多人舍不得打電話或者沒有打電話的條件,也很難專門找到郵寄信件的地方。
而這個小小的站台,卻像是一個振翅起飛的信鴿,給家人們帶去了平安的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