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大楚攻打西嶽那一戰有多辛苦,邊境百姓都眼睜睜看著的,好不容易滅了西嶽收服九黎族,怎能讓他們封王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九黎族擅巫蠱,為免出巫蠱之禍,就更不能把天選之子放回去了,理應牢牢攥在手裡充當人質以轄製九黎族,放他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
“還請陛下三思啊!”
霎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趙熙這個新帝身上,盼著他能儘快拿個主意。
鴻臚寺卿也看了過來。
趙熙麵色淡淡,抬手示意他繼續往下念。
“肅靜——”
鴻臚寺卿一聲高喊,收住了眾人的聲音,他接著先前的尾巴開始念。
遺詔上第二條,讚譽了齊皇後的賢良淑德,說她這麼些年養育宣景帝有功,理應得賞,隻不過,齊皇後自打落水之後身子骨就不大好,若有一日不幸追隨太上皇去了,便賜她與太上皇合葬,她的榮光,恩及後世,齊氏爵位世襲罔替,另外,齊家子弟若想入仕,直接免考賜舉人功名。
這樣的安排,哪裡是防著齊皇後會一命嗚呼,分明就是要她去死!
嗅覺靈敏的那幾位大臣已經反應過來,太上皇這是打算徹底斷了齊氏坐大的可能,給個毫無實權光領食邑的爵位給你當,再白送你族內子弟一個舉人功名,至於能否考上進士入朝掌權,照樣還得憑本事。
說來這“榮光”聽著好聽,事實上,齊氏除了撈個皇親國戚的勳貴名聲,能讓家族女兒嫁得像樣些之外,其他的都是扯淡。
可即便如此,齊皇後那條命照樣得搭進去。
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太上皇要繼後死,就算是不給齊家一分好處,繼後照樣得死,你齊家人還得跪地謝恩。
不得不說,太上皇這招是真狠,六親不認。
百官們竊竊私語完,偷偷去瞄宣景帝,卻見這位帝王穩坐龍椅不動如山,那清俊寡淡的麵容上,自始至終就沒見興起半點波瀾。
也不知是他提前就知道了繼後會死,還是壓根就不在乎繼後會死。
鴻臚寺卿的聲音還在繼續,遺詔上第三點,交代了太上皇駕崩之後,認命太常寺少卿宋巍為帝師,輔佐新帝治理朝政。
這一點,連宋巍自己都沒想到。
冬至之亂時,但凡參與勤王護駕的都得了封賞,唯獨宋巍沒動靜,當時朝堂上就有猜測,要麼是光熹帝病得太重一時忘了宋巍,要麼就是還有後續安排。
果不其然,壓軸的才是重頭戲,給宋巍的封賞,直接挪到遺詔上去了。
帝師,這得是多大的殊榮?
便是內閣這些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老油條,都沒誰有機會給新帝當老師。
宋巍對於他們而言,隻是個剛入官場沒幾年的新人,然而人家就是爬到了這個位置上,不管太上皇是看中了他的才華,還是覺得把新帝交給自家人更為放心。
總而言之,宋巍是人生贏家沒錯了,讓人羨慕不來,嫉妒都變得無力。
趙熙心中訝異萬分。
當初董文博突然致仕,他還以為老師是考慮到閨女即將成為太子妃,有自知之明,主動退出朝堂紛爭以保全家族,不成想,父皇這步棋竟然是為了讓宋巍上位。
那麼,父皇之所以會看中董晗,就有了合理的解釋——隻有董晗坐上高位,董文博才會心甘情願致仕,董文博致仕了,宋巍這個帝師才能名正言順地上位。
父皇這步棋,到底是什麼時候下的呢?是當年甄選太子正妃和側妃的時候,還是更早?
如果是楊雪茹被欽定為正妃,董晗被選為側妃的時候父皇就在下董家這步棋,那麼他的心思也太可怕了!
不,不對,應該是九年前父皇親自去坊間選輔臣苗子的時候,就已經布下了這局棋的開端,甚至是更早,早到讓董文博這個輔佐皇帝的太傅來給他一個皇子當老師,早到默認四歲的董晗入宮與他相識。
所以說,自己的帝王路其實是父皇早就鋪排好的,他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再立彆的皇子為太子,不管中間發生什麼變故,最終的結局一定會照著他設計好的軌道走。
譬如帝師宋巍,譬如皇後董晗。
望著上前跪地領旨謝恩的宋巍以及跪在不遠處的董晗,趙熙狹長的眼眸裡目光複雜。
他想到了在董晗之前的那幾位,薛銀歡、齊萱、挽秋和楊雪茹,每一個都以不同程度的原因跟他脫離關係。
有些事,細思極恐。
有生之年,趙熙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覺得父皇除了疑心病重之外,還老謀深算,心思深到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