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通商絲路,折戟林邑 48:西捲城折返疑兵,連環計騙退晉軍(2 / 2)

煙雨東晉 朱長孝 6335 字 6個月前

晉軍收兵回營,兩萬晉軍,中了範登雲的疑兵之計,以為城內真有五萬大軍,不敢妄動,又過一日,探馬又來奏報,又有兩萬林邑兵,進了西捲城,使得晉軍眼中的林邑守軍達到七萬。

林邑國拿著僅有的兩萬兵士,周而複始,夜裡偷著出城,白天招搖進城,反反複複,欺騙晉軍。

直到第十日,探馬看到的林邑蠻兵,每日兩萬人進城,如今已達十一萬之眾。晉軍眾將官在中軍帳,交頭接耳,思來想去,覺得兩萬晉軍難敵十萬蠻兵,一個個都萌生了退兵之心。

主將滕畯愈加失望,說道:“如今林邑兵馬,與日俱增,已超十萬之眾,五倍於我等,中了範登雲緩兵之計,難以攻克西捲,不如撤兵。”

參軍孫綽道:“都護不可此時退兵。”

“為何?”

孫綽道:“都護率水師來時,正逢漲潮,率兵登岸,越過淤泥灘,如今已過十天,大潮已退,船隻多數擱淺,如何出海?”

滕畯道:“進也不是,走也不成,這可如何是好?”

孫綽道:“唯今之計,隻有再等二十天,下月十五之時,方可登船。”

滕畯一時沒了主意,也隻得答應如此,九真太守灌邃言道:“都護可等二十日,而下官卻隻帶半個月的軍糧,五日之內,九真將士便要糧儘。”

“唉,”滕畯長歎一口氣說道:“九真郡將士是陸路而來,與舟師會合,不必等潮起潮落,可早些退兵。”

第十一日,九真太守灌邃率兵拔營,先行從陸路返回九真郡。

......

林邑探馬探得消息,飛馬回城,奏報九真兵馬已撤。國王範文得知消息,喜出望外,對眾文武將官說道:“灌邃麾下一萬九真將士,今已退兵,隻剩晉軍那一萬水師,我眾敵寡,何不趁此良機,出兵劫營。”

“末將黎仲太,願率前去,今夜劫營。”

“好!就依將軍。”

“且慢!”軍師範登雲道:“在下聽說那都護滕畯,本是蜀將,驍勇善戰,委以重任,大王萬不可輕視。”

黎仲太問道:“軍師此時不討晉軍,更待何時?”

範登雲道:“晉軍豪氣而來,連日不戰,軍心消極,遲早撤兵。應待其撤兵之際,思鄉心切,方可出擊。”

“嗯......”國王範文點點頭:“軍師神機妙算,待其歸心似箭之日,方為討伐決勝之時。傳命各營,堅守不出,以待良機。”

......

到了這般地步,滕畯的嶺南兵馬,本想等到下月十五,月圓之時,可是隻住四日便按捺不住,各營將士,連聲抱怨,請求收兵。

參軍孫綽匆匆來到中軍大帳,一見中軍帳內,幾個侍衛正忙著收拾行裝,孫綽走到滕畯近前,作揖道:“這才等了五日,正逢初一,還有半個月,才是十五月圓,督護為何急於撤兵?”

滕畯道:“各營將士,抱怨不已,不如先撤輜重,而後拖船入水,早早返回。”

“啊?”孫綽大驚道:“從淤泥之中,拖拽船隻,談何容易?”

“淤泥灘再陷,也是臨近海邊,上萬兵馬,一齊出力,必可入海。”滕畯道。

“都護萬萬不可呀,人馬陷入淤泥,如待斬羔羊,難以脫身!”

滕畯道:“我意已決,違令者斬!”

滕畯去意已決,孫綽再勸也難挽回,隻得無奈跟隨大軍撤退,撤往盧容海灘。這便是:

失策退兵海茫然,浪衝淤泥行更難。

但看征夫勞車馬,誰知末路在海灘。

晉軍拔營,早已等著撤走的將士,忙的熱火朝天,鬨出的動靜,自然被堅守不出的林邑王探得消息。

林邑國文武大臣,召集一處,大將黎仲太將探馬急報,讀了一遍。眾人方知,連環計奏效,晉軍真以為城內有十萬大軍,畏懼退兵。軍師範登雲言道:“事到如今,九真郡援兵已撤,都護滕畯率兵在淤泥灘拖船,戰心已失,敗局已定。我等當趁此良機,揮兵殺出。”

“好,”林邑王範文道:“本王命黎仲太率馬步三軍,分兵三路,多帶弓弩,追擊退兵。”

“末將領命!”黎仲太道。

範文交出一支令箭,又叮囑道:“晉軍狡詐,淤泥灘上,不可受降,格殺勿論!”

軍令傳下,城內兩萬林邑兵,早已集合待命,大將軍黎仲太傳下國王口諭,即刻帶兵出城,追擊退卻的晉軍。

一路前行,馬不停蹄,直到海邊,遠遠望去,盧容海灘又見真容。海上隻有幾隻大船在海邊漂浮,潮水消退,海灘畢露,多數晉軍船隻在潮落之後,已經擱淺泥潭,動彈不得。

此時,拔營棄寨,收拾了行裝的晉軍,正在拖船,大批輜重、糧草堆積淤泥灘,晉軍兵士赤腳踩泥,馬蹄深陷,步履蹣跚。

正在淤泥上掙紮行進之時,忽然一支響箭,射向半空,眾人大驚,隻見身後殺聲大震,追兵撲來,身處淤泥的滕畯張望,臉色煞白:“不好,林邑來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