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思考了兩三秒:“從最終會發生的情況來看,我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遺餘力地打擊人族,讓上一紀元的勝者徹底消失。但你知道,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和妖獸簽訂了和平協議,而且任何一族妖獸想要攻擊人族,都會麵臨其他族群蠶食自身的狀況。我們的和平不就是在這樣危險的平衡上保持到現在嗎?”
“對,就是這樣。任何族群攻擊人族都可能使自身被蠶食,明麵上的和平協議最多隻能限製衝突烈度,真正壓製妖獸攻擊人族的,隻是這個原因。但如果妖獸們換個思路呢?”張博學眉頭緊鎖,雙眼盯著李儉。
“換個思路……”李儉沉思,在一分鐘或幾分鐘的沉寂後,猛地抬頭,“攘外必先安內?”
這詞在曆史上多次出現,有各種變體,最後一個用這詞當主旨的,死的很難看,難看程度人所共知。
但這不代表這詞背後的行動就肯定不對,這玩意的可用性要具體事例具體分析。李儉所說的攘外必先安內,則是較極端的用法。
妖獸知道人類威脅大,必須乾掉,但打人類又可能被其它妖獸蠶食,那麼該怎麼辦?
橫下一條心,把其他妖獸全統了。
小族會成為附庸,在越來越嚴密的控製下徹底淪為傀儡;沒有強大實力的獨立種族也被壓縮生存空間,最終總會淪為附庸和傀儡;而有實力和附庸的大族,相互之間若是看到某族有破綻,對妖獸整體來說,最有利的做法,就是在人族發現之前,把原本的大族瓜分了。
隻要拆分大族、接收遺產的速度夠快,妖獸整體實力下降就不大,還能實現妖獸勢力統合,增進與人族終極一戰的勝率,豈不美哉?
但這條路意味著妖獸起碼要有共識:不能給人族任何產生變數的機會,終極一戰的時間越早越好,早到人族不可能有變招,不可能和妖獸長期僵持,不可能再為人族創造如上一紀元那般的混戰局麵,為他們再準備一次一模一樣的獲勝路線。
妖獸會有這種共識嗎?
這個問題在李儉腦中過了一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路徑依賴對優勢方來說可能不是好事,但對已經輸過一次的派係,避免過去局勢重演,幾乎是本能。
如果說完完全全地重開還可能不會讓妖獸如此堅定,那麼由出蠻古人許願留下信息而蝴蝶效應產生的妖獸先聖遺訓,則足夠讓妖獸的本次重開沒那麼徹底,轉而達成把人族越早按死在繈褓裡越好的共識了。
至於華夏人族為什麼到目前也沒感受到被按死的壓力……
如果不是李儉仗著自己的實力,在遠古戰場開放的時候竄上天空,在裡頭獲得關於破界石的寶貴情報,人族要有金丹出現,時間不知道要往後推遲多少。
沒有金丹期的人族……就算有各種力量,在金丹期的空間權能麵前,全是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