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進攻的選手大概是法力跟不上了,終於換成防禦姿態,原地當起了樁;而方才防守的選手以逸待勞,這時候神識雖然有些空缺,但法力有的是,原地轉型成了炮台。
新一輪法術傾瀉開始了。
雖然這幫選手掌握的法術和法術變型頗多,也幾乎一刻不停地向對手發起進攻,但李儉確實看無語了。
這樣打和比拚法力總量有什麼區彆,每個隊的最強者都是這個水平的話,那他們之前報的班白花錢了是吧?
都在打木樁,找金丹期前輩學的戰鬥經驗上哪去了?
這便是李儉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參賽選手的班可不是白報的,他們花的錢十有八九物有所值,隻有少部分是上當受騙。場上同時有八場單挑賽,怎麼可能全都被騙,還個個整齊劃一地打樁?
事實上,這便是選手們忠實身體力行戰鬥經驗的結果。
那幫戰鬥老手是怎麼向這些菜鳥們傳遞經驗的呢?
“金丹期戰鬥,與築基期最大的差彆,是空間權能。要善於利用空間權能奪取行動能力,越是廣闊的空間,越要利用起來,哪怕沒有乾擾對手的神識引導,隻要空間權能站在你這邊,你運動的速度快到他引導了也趕不上,這就是勝利。空間權能是用不完的,這是獲勝的基石。”
選手們上場一看,受到限製的比賽場地,那就談不上用空間權能給自己提供行動能力,還是奪取對手的行動能力好了。
於是,場上變成了雙方用空間權能拚命爭奪的局麵、
“金丹期戰鬥,空間權能相持不下,就要注意神識的分配。神識是修仙者操作各項能力的工具,這邊分配得多了,那邊分配得就少,要咬死對手分配神識的比例,一旦對手出現轉移神識分配的樣子,那就要趁著他切換注意力的工夫,拿下薄弱環節。”
正在比賽的選手互相盯防對手的“換防”環節,根本沒人首先切換比例。
“空間權能和神識廝殺如果都不見效,那就用法術。法術攻擊的首要要求,當然是屬性克製,無論手頭上的技巧再怎麼好用,屬性克製都是最根本的。加持屬性的功法應該一上場就啟動,啟動之後看對麵,如果被克製就趕快扔了換一個,隻要有法術攻擊的機會就搶先攻擊,具體攻擊流程我們剛才演示過了。”
在私教的指導下,選手在正式賽場打出了相當明確的連擊,隻要身上法力還夠,進攻主動權始終握在手裡。
但是,都是一個師傅教的,破不了招啊。
都是一個師傅教的,這當然是玩笑話。隻不過上麵幾條都是金丹期修仙者人所共知的戰鬥經驗,作為最基礎的東西,當然要首先掏給這些付了錢的大爺。
而在基礎的東西之上,一些個人經驗更有針對性,也更有變化,那才是私教們為選手準備的真功夫。
不過嘛,這些真功夫要施展出來,首先得等對手賣出破綻。
比如學生們請來的私教,對方教授了在屬性被克製的時候如何引誘對手蓄力攻擊,長期蓄力將要釋放時,如何通過快速轉換功法使對手不得不浪費法力的技巧——這裡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察覺對手釋放法術的時機,私教傾囊相授,已然讓學生學會了。
不然的話,出戰單挑戰的學生也不會一直頂著自己火係對麵土係的屬性克製,用“吹飛靈機”這樣如同小兒胡鬨的手段乾擾對方施法,而不是主動切換功法。
奈何對手壓根沒有長期蓄力的意思,反而在那保持土係功法不停用小法術襲擾,還故意露出空門,引誘學生全力攻擊。
學生沒繃住,隻得有一招沒一招地與對手對拚,互相消耗法力,慢慢演變成法術炮台,“漸入佳境”了。
大多數選手似乎都有一招兩招這樣的迎戰技巧,可偏偏場上的對戰環境就是一副聲光效果拉滿,實則不溫不火的狀態,愣是在法術炮台階段打了三四個來回,活像是回合製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