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發生在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日月)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
海麵垂直方向漲落,就是“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流動,則稱“潮流”。
人類的祖先為了表示生潮的時刻,就把發生在早晨的高潮,稱作“潮”;又把發生在晚上的高潮,叫做“汐”。
這是“潮汐”的名稱由來。
“潮汐”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會使得江河下遊發生潮汐。
對於“潮汐”的描述,是貫穿人類曆史古今的,比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中有“潮汐去還,誰所節度?”
宋·蘇轍《和子瞻雪浪齋》“門前石岸立精鐵,潮汐洗儘莓苔昏。”
明·劉基《江行雜詩》之七“坤靈不放厚地裂,應有潮汐通扶桑。”
而在形容具有與潮汐現象相似特性的事物之時,今人又有“潮汐車道”、“潮汐客流”等等的造詞和說法。
可見“潮汐”應用之廣,以及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相關性。
以上的這一些,大概就是普通人所知道的、關於“潮汐”的常識了。
……
焦平則比普通人知道的多一些。
他知道,在科學研究中,“潮汐”一詞的定義是這樣的——
“由於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彆產生的周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總稱‘潮汐’。”
作為完整的潮汐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有“海潮”、“地潮”和“氣潮”,並將三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研究。
在這裡,“潮汐”的指代範圍,是要大大超出常人的認知之外的。
由於海潮現象十分明顯,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係密切。
因而習慣上,大家都將“潮汐”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即“海潮”。
但實際上,在“潮汐”之中,除了“海潮”之外,還有“地潮”和“氣潮”。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麵周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就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
那麼,什麼是“地潮”呢?
“地潮”指的就是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便稱之為“固體潮汐”。
簡稱“固體潮”、或“地潮”。
什麼又是“氣潮
”呢?
大氣的各種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
這些要素受到引潮力作用,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化(如8、12、24小時),便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
其中,由太陽所引起的潮汐,稱為“太陽潮”;而由月球所引起的,則稱其為“月球潮汐”,或者“太陰潮”。
“潮汐”是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地區常有不同的潮汐係統,它們都是從深海潮波獲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征。
以上這些,則是焦平在前世、所了解到的關於“潮汐”這個概念的一些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