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性格中,帶有很深市井痕跡。
這可能跟他萌生道心,出海尋仙、求長生不老術之時,在南贍部洲城縣中,遊蕩生活了近十年有關係。
他原本隻是山中靈猴,正是在南贍部洲市井之中,學會的人言、人行、人事。
就有點像少年離開家鄉、去到遠方求學生活、有了“第二故鄉”一般。
這種類似的經曆,對人的性格、人格的影響和塑造,都是極大的。
尤其是發生在成長期時候。
或許是生為異類、在人市中總是遭人白眼排斥,為了討生活、生存,孫悟空的行為舉止也逐漸“混混化”。
一顆赤子之心,逐漸被俗氣沾染。
因此他後麵的性格,就逐漸變得十分好說大話、愛炫耀、愛聽奉承、愛臉麵。
他在靈台方寸山學會本事,被師兄們起哄一撩就迫不及待的展示,在龍宮拿了兵器披掛,回去後也拿上人前顯聖。
這些都是他愛炫耀個性的體現。
同時他也愛“講義氣”,愛交朋友,喜歡呼兄喝弟,搞“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那一套,到處跟人稱兄道弟。
他在地界、也即是地仙界時,就到處認兄弟,“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所結交的妖怪千千萬萬之多。
六大聖,不過是其中最突出的罷!
後來上天當了齊天大聖,他也同樣是交遊廣闊,原著中說他是——
“閒時節會友遊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
與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隻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
今日東遊,明日西蕩,雲去雲來,行蹤不定。”
但他這種“講義氣”,動輒跟人稱兄道弟的做派,其實底子裡、還是市井混混那套場麵交際的虛話,不能當真的。
所以他剛跟你稱兄道弟,下一刻就能跟你翻臉,說變就變,是屬狗臉的。
他熱血衝動,有小混混的狠勁和無知者無畏,所以當弼馬溫受了一點屈辱,就直接下天扯旗造反、當草頭王。
他性格中,是有著種種缺點的。
但這一些種種的缺點,都不是他的本來麵目,而是他在入世之後,被世間俗氣沾染上、又不得教化而積得的惡習。
玉不琢不成器,他本就是塊璞玉,在凡塵中混跡久了,身上心靈因此被裹上了一層厚厚的石衣、久被勞塵
關鎖。
因此要靠九九八十一的細細打磨,才能最終綻放絕世光華,照破山河千朵。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句出自北宋張載《正蒙·乾稱篇·訂頑(西銘)》中的話語,用來形容他,就再好不過了。
……
卻說那猴王,被焦平生生砸落在海山崖壁之上,痛毆之以鐵拳,打了他一個青紅皂白開染房、鹹酸苦辣油醬鋪。
拳路一走開,焦平身心俱暢,一時隻覺越打越順、豪氣滋生、端是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