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子一臉正色,搖頭拒絕道:”要是從咱鄉裡帶出來的,大家知根知底,那絕對沒問題。但這荒郊野嶺的,隨隨便便找個不認識的,誰知道她會怎麼害了孩子。再多隻眼睛盯著都不夠用。況且咱們一行是要走去蜀郡,人家願不願意隨我們離鄉背井的,這也是問題。”
”老嬤嬤,這可怎麼辦才好?”才準備吩咐人的蘇渙,經提醒,也知道這個人選得十分慎重,不是什麼人都適合的。
假如自己一窮二白的,隻幫孩子求一口吃的應應急,沒多少人會拒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但假如是大戶人家求上門,誰知道會不會求到一個孫二娘,來個劫富濟貧,裡應外合的。
就算自己帶出來的家丁是有真本事的,但孩子在人家手上,那也是各種掣肘。自己的行程更是耽誤不得的,沒空閒和這些人扯皮。
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這種時候找個外人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在這事上沒經驗的蘇家老爺,也隻能把希望放在眼前老家人身上。孫嬤嬤沒花多少時間,就想好了對策,說道:
”老爺,我先去吩咐人熬粥。把米熬得稀爛,用粥水來喂小姐,頂個一陣。再為夫人準備發奶的藥,這些藥材我之前都有準備。也不勞車隊停下,在那輛小灶車上就能處理好的。”
大隊人馬的三餐,當然是由沿途的腳店準備,要不就是隨身的乾糧。要是在野外,就臨時搭個簡單的灶台開夥。
但考慮到隊伍裡有蘇家夫人這種坐月子的,還有個剛出生的小姑奶奶,時不時需要點吃食或用熱水的。為了不延誤行程,馬車隊中特地布置了一輛車,上頭有個不熄火的小火爐,有專人看管。
想臨時熬個粥或煎藥,這口小火爐就能處理了。不用整支隊伍停下,耽擱大家的時間。
這也是孫嬤嬤之前特彆吩咐的。反正帶個孕婦上路,本就有各種不方便,也就不在乎麻煩是不是多幾樁了。出門隻圖方便,那是尋常百姓的想法。蘇家家大業大的,周到才更重要。
隻是粥很快就熬好了,喂孩子的時候卻沒那麼順利。
蘇家夫人才生產沒兩天,還沒緩過氣來,能親自奶孩子,已經是強撐著的了。喂孩子米粥,還真沒這股力氣,所以這事兒是由伺候著的健婦代勞。
孫嬤嬤一把年紀了,抱一下孩子還成。真要讓她伺候著,誰也不放心。
說是米粥,其實孩子能喝的也就粥水的部分。負責的健婦用調羹舀起小半勺,細心地吹涼了之後,才往孩子口裡塞。
按說孩子的習性,隻要進了嘴巴的東西,就沒有不往肚裡吞的,也不管能吃不能吃。除非今天東西太大,咽不下去。否則沒個大人把著門,誰知道孩子會吃進多少臟東西。
然而今天特彆反常,一調羹的粥水倒進去,沒一會兒就從嘴角流出來。甚至還能看到嬰兒做出吐的動作,硬是把嘴裡的東西清得一乾二淨。
這可慌了負責伺候的健婦。要是姑娘在她手中有個好歹,主家再心善,也少不了一頓折罰。
孩子吐了還能怎麼辦?也隻能換個抱著的姿勢,又是拍背,又是輕哄的,然後再一調羹下去……又吐。
要不是旁邊幾隻眼睛盯著,負責喂孩子的那是連求爺爺告奶奶的心都有。生氣是不可能生氣的,怎樣都不能把氣發在姑娘身上。但難免覺得手裡就像抱著塊燒紅的木炭,特彆燙手。
孫嬤嬤見狀,也沒讓其他人接手,而是親自接了過來。夫人的眉頭都皺在一起了,人家沒打沒罵的那是教養好,真以為她心裡不會記上幾筆。
隻是輪到老婆子上手,能看能顧的都注意過了一遍,問題一樣是喂一口就吐一口。女娃娃也沒看老婆子的麵子,同樣吐得豪邁,不帶半分猶豫的。
蘇家老爺一個讀書人的,雖不至於手不能提,五穀不分的,但這時也就隻能出張嘴。他問道:”老嬤嬤,孩子怎麼了?不是餓了嗎?”
老婆子心裡直犯嘀咕。剛剛在旁邊看還沒發覺,現在親手喂孩子才注意到。
尋常嬰兒會吐,不是身體不適,就是吃的東西有問題。但不論是哪種情況,東西得要先吃下肚,然後再從肚裡嘔出來。
但這個小祖宗的狀況可不一樣。她是東西還在嘴巴,沒咽下去,就呸的一聲,給吐了出來。明擺著的不吃。老婆子哪裡看過這種情形呀。
旁邊老爺夫人盯著,她也心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