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做嗎?”錢剛瞪大眼,訝異地問道。
林文理解釋道:”錢先生,工業化生產最大的優勢在於大量且快速地生產出具有穩定質量的零件。鋼鐵廠所需要的設備,可不是什麼家家戶戶都用得上的東西,不具有大量需求。
”當然在實務上,我們可以將一個大型設備拆分成多數屬於相同構造的小部件。那麼我們就可以大量生產這樣的小部件,再按照特定方式組裝起來,形成我們所需要的設備。
”這是大部分機器生產廠所用的方式。但我們沒有這樣的前置條件,而是從零開始打造。除非打算向國外下訂單購買,否則直接打造我們所需要的完整零件就好。
”其實您在國外的高等學府受教育,假如有接觸到實驗這一塊的話應該可以理解,尤其是物理實驗。沒有哪個實驗所需要的全部器材,都是有工業化生產的現成器材可以直接派上用場的。
”除了一些共通的部分可以直接取用外,那些特殊構造的部分,都需要實驗者自己去拿既有零件改造,甚至是從零開始自己打造出來。所以不需要過度迷信工業化生產出來的設備。”
這時換蘇渙開口問道:”那麼先生所提到的由小帶大,就是如計劃書上所寫,要由一座鐵匠用的打鐵爐開始做起嗎?”
林文理回答道:”是的。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做法並不少見。譬如我們要造一座橫跨一處斷崖的鐵索橋,我們能一開始就牽一條鐵索到對岸嗎?想這麼做,當然是可以,但是難度會很大。
”實際上的做法,是先用弓弩之類的拋射道具,先牽一條細繩到斷崖對麵。然後用細繩牽引粗繩,最後用粗繩牽引鐵索。有了第一條鐵索,就能牽過第二條、第三條,乃至於完成索橋。
”在漢津鋼鐵廠的重建上,我們可以利用類似的作法,先用一口打鐵爐打造舊式高爐所需要的零件。
”這是因為舊式高爐的主體,以防火磚所打造的煙囪式建築仍舊完好,在恢複生產的要求上有其優勢。等到我們可以生產鐵水了,就可以用來打造其他設備。
”等到包括熟鐵廠、機器廠等以及幾處礦區所需要的設備齊全了,我們就可以考慮更新設備與技術換代。並且開始真正的煉鋼。”
蘇渙這時又問:”林先生這裡提到開礦。那麼對於礦場的恢複生產,先生在計劃書中提到,前期以圓鍬、十字鎬與扁擔等工具,進行人力開采。後期在換成機器設備,也是基於同樣的想法囉。”
林文理回答道:”當然。而且所有礦區在初期的任務,就隻是重新挖開坑道,調查礦藏情形,以及進行試探性的開采,不具備大量開采的可能性。
”既然不是大量開采,機器設備反而不如人力靈活。要等到礦藏情形清楚了,製定好開采計劃,這時再鋪設機器設備,才能發揮機器的效率。
”同時這個時間,煉鋼設備也處於重建中的狀態。即便可以大量開采礦石也沒有辦法處理,隻會積壓起來。所以不需要擔心前期開采量不足的情形。”
想了想之後,林文理又說:”而且從實際情形來說,我們所擁有的人力是漢津後備第三師的四千餘人。他們大多不具備進行任何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上手就是機器操作有一定的風險。
”進行人力作業,或許效率會不如機器設備。但是動作慢,也有利於他們熟悉相關的作業流程,並且在過程中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術。
”在前期,當然是由我帶著他們做。但考慮到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真正懂的人去帶,我隻有一個人的情況下,他們的進度慢一些對我來說是有利的。除非有更多懂行的人手加入。”
”這可真是……無言以對呀。”蘇渙感歎道。
這時沐英仁問道:”那麼關於人力的問題,就是按照計劃書的安排嗎?”
林文理答道:”是的,沐營長。”
”我已是複員身分,稱我原本的軍銜不是很適合。”沐英仁製止後,說道:”看起來,我應該是比林先生癡長幾歲。不嫌棄的話,叫我老沐也沒關係。”
:老母?這是得多麼想不開,才會這麼叫一個男人呀。
”沐先生。”林文理還是選擇比較客氣的稱呼,說道:”人力安排就如計劃書,在初期挑選出具有一定技術的人;如果不夠的話,就以自願者為主。
”但是在重建的前期,各方麵需要的人力都不多,那麼剩餘的人手完全可以安排去建造居住用的宿舍。大家現在住的地方,都是沿用被占領期的兵營。
”這些日後都要作為廠房恢複生產的,當然不可能住人。那麼人員的居住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至少要在冬天之前,讓鋼鐵廠的人都能住進有屋頂的房子裡。
”而且不管是蓋房子也好,或是鋼鐵廠在坩堝、防火磚與耐熱陶上的需求,我們都要有一座石灰廠跟製陶廠。這些也都是需要人手的。”